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司马老贼 > 第44章 蜀吴新盟

司马老贼 第44章 蜀吴新盟

作者:土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1:10:36

夏日的成都笼罩在一种黏稠的燥热中,连宫阙飞檐上的脊兽都仿佛被晒得垂下了头。然而,德阳殿内,气氛却比三九寒冬还要凛冽。

“陛下!”光禄大夫谯周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愤,回荡在殿柱之间,“孙权,吴狗也!昔窃据荆州,害我关君侯;今竟敢僭号天子,妄称黄龙!此乃滔天之逆,人神共愤!臣请即刻下诏,明正其罪,绝其盟好,发兵东向,以彰汉室天威!”

他话音未落,一群以清流自居的官员纷纷出列附和。

“谯大夫所言极是!我大汉乃炎刘正统,岂能与篡逆之辈同列?”

“孙权此举,分明是视我大汉如无物!若不严惩,国威何存?”

“发兵!必须发兵!先平江东,再伐中原!”

龙椅上,后主刘禅被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声潮冲击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下意识地挪动了一下身子,冕旒上的玉藻轻微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孙权称帝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他平静的生活,激起的波澜让他心慌意乱。道义上,他认同群臣的愤怒;可直觉又告诉他,事情绝非“发兵”二字这般简单。他目光扫过殿内,看到的是张张因愤慨而涨红的脸,却寻不到一个能让他安心依靠的眼神。他的手下意识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指尖微微发白。

就在喧嚣渐至鼎沸之时,一个沉稳的声音清晰地穿透了嘈杂:“陛下,臣有奏。”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丞相留府长史、抚军将军蒋琬手持玉笏,稳步出班。他面色平静,眼神一如既往的温厚持重,与周遭的激愤形成了鲜明对比。

“蒋卿有何见解?”刘禅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忙问道。

蒋琬先向御座深深一揖,然后才转向群臣,语气平和却自有分量:“孙权僭逆,固然可恨。然则,当今之势,曹魏窃据中原,乃国贼之首,此为先帝与丞相历年北伐之根本。若因孙权之故,遽然绝盟,甚至兴兵东向,则我大汉将同时树敌于魏、吴两家。敢问诸公,以我巴蜀一隅之力,可堪两面作战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刚才叫嚷着出兵最凶的几位大臣,见他们一时语塞,才继续道:“若与东吴构衅,我则需分兵驻防白帝、永安,以御吴师。届时,丞相北伐之业必将受阻,曹魏则可高枕无忧,坐观我鹬蚌相争。此亲者痛而仇者快之举,万不可行。”

“那依蒋长史之见,难道就任由孙权这逆贼逍遥法外,玷污汉统吗?”谯周忍不住反驳,语气虽依旧强硬,气势却已弱了三分。

蒋琬转向谯周,依旧不疾不徐:“非是纵容,而是权衡利弊,分清主次。魏贼乃心腹之患,吴逆乃疥癣之疾。若因疥癣之疾而动摇国本,非智者所为。”他最后转向刘禅,深深一躬,“陛下,此事关乎国策,干系重大。臣以为,当速遣使者,驰赴汉中,禀明情由,一切听凭丞相裁决。”

“准奏!”刘禅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应允,“即刻以六百里加急,驰报丞相定夺!”

汉中,沔阳丞相行营。

夏日的秦岭深处,气候远比成都凉爽。诸葛亮手持成都来的急报,在悬挂的雍凉地图前已站立了许久。窗外是操练士卒的号令声,而帐内只有他羽扇轻摇带起的微弱风声。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孙权称帝,在他意料之中,只是比预想的稍早了一些。他完全能想象此刻成都朝堂上是何等景象。谯周那些儒生的反应,他闭着眼睛都能猜到。正统、道义……这些大旗固然要高举,但支撑这面大旗的,是冰冷的现实与铁血的实力。

“杨仪。”他轻声唤道。

“下官在。”长史杨仪立刻从一旁趋步上前。

“你如何看?”诸葛亮将手中的绢帛递给他。

杨仪快速浏览一遍,眉头紧锁:“孙权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丞相,若承认其帝号,于我大汉正统之名有损啊。下官以为,即便不绝盟,也当严词斥责,令其去帝号,方可维系联盟。”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山:“威公(杨仪字),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孙权敢称帝,是料定我不得不有求于他。曹魏势大,非我一家能敌。我需要孙权在东南牵制满宠,需要吴国的水军威胁广陵、合肥。只要吴军动起来,司马懿就不敢全力西顾。”他转过身,看着杨仪,“至于帝号……虚名而已。当年先帝为联吴抗曹,亦曾默认孙权称吴王。今日之势,比当年更为严峻。小不忍则乱大谋。”

“那……丞相之意是?”

“通好,作贺。”诸葛亮吐出四个字,清晰而坚定。

“作贺?”杨仪吃了一惊。

“然也。”诸葛亮走到案前,铺开纸笔,“不仅要贺,还要约其共同出兵,再兴北伐。孙权新登帝位,正需外功以固内望。我遣使道贺,是给足他颜面;约其出兵,是投其所好。他陆伯言(陆逊字)虽未必肯真出全力,但只要他在荆州秣马厉兵,做出姿态,于我军便是莫大助益。”

他不再多言,开始伏案疾书。这既是给后主的奏表,也是给使者的方略。奏表中,他详细剖析了“联吴抗魏”的绝对必要性,指出“若因其僭号,遽然加兵,是激之令叛也”,必将导致“我需分兵东防,北伐难继”的危局。他建议,遣使不仅为贺,更为“约其东西并进,使魏首尾难顾”。在奏表的结尾,诸葛亮特别推荐太尉陈震为使节,“太尉陈震,性情忠纯,老成持重,多次往来吴蜀之间,深谙两国之谊,且素有信义之名。若遣其为使,必能不辱使命,达成联合抗魏之大计。”

写罢,诸葛亮将奏表仔细封好,递给身边的书吏,吩咐道:“速将此表呈送陛下,务必亲自递交。”书吏接过奏表,恭敬地退下。

后主刘禅看到诸葛亮的奏表后,深感其言之有理,遂准奏,决定派遣太尉陈震为使,前往东吴祝贺孙权称帝,并商议联合抗魏之策。

建业城,因孙权自武昌迁都于此而更显繁华。吴宫新殿,气势恢宏。

太尉陈震手持节杖,在吴国宦官的引导下,缓步走入大殿。他身后随从捧着装满名马、玉带、金珠、宝贝的礼盒。殿内吴国文武百官分列,目光各异,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易察觉的倨傲。

“大汉使臣,太尉陈震,奉我主之命,恭贺大吴皇帝陛下登基之喜!”陈震声音洪亮,依礼参拜,举止从容不迫。

御座上的孙权,脸上难掩得色。他最担心的就是蜀汉方面的激烈反应,甚至绝盟。如今见对方不仅派来重量级的太尉,还携带厚礼,口称“皇帝”,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孝起(陈震字)请起!贵使远来辛苦!”孙权笑容满面,“阿斗……呃,蜀汉皇帝陛下及诸葛丞相,一向可好?”

“承蒙陛下挂念,我主与丞相安好。”陈震应对得体,“我主闻陛下顺天应人,登临大宝,不胜欣喜。特命外臣前来,一则恭贺,二则重申旧盟之好。我主言道,曹魏篡汉,乃天下共敌。吴汉既为盟好,当戮力同心,共讨国贼。今我丞相已整饬军马,欲再出祁山。敢请陛下亦命上将,兴师北向,使魏贼东西难顾,则霸业可成,天下可定!”

这番话既给了孙权面子,又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孙权大喜过望,这正是他想要的——来自“汉”的承认,以及共同对抗主要威胁曹魏的承诺。“善!大善!孝起之言,深合朕心!”他当即下令,“设宴,为孝起接风!”

是夜,吴宫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而在宴会之后,孙权立刻召见了镇西将军、辅国将军陆逊。

陆逊听完孙权的转述,沉吟片刻,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微笑:“陛下,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他欲使我江东出兵,牵制司马懿,方便他自家出兵祁山。”

孙权挑眉:“伯言之意是……我们不出兵?”

“非也。”陆逊摇头,“既与同盟,且陛下新登帝位,正需彰显武略,不得不从。然,我军不必急于与魏军主力决战。可传令荆襄诸将,大张旗鼓,训练人马,广布旌旗,多派哨探,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甚急,魏国关中告急,我军再视情况,或北取襄阳,或东向合肥,乘虚而动,方可收取实利。”

孙权抚掌大笑:“伯言老成谋国,正合朕意!便依此计行事!”

翌日,孙权与陈震升坛歃盟,约定“戮力一心,同讨魏贼”,并近乎空想地约定,平定魏国后,中分天下。盟约既成,陈震心满意足,踏上了归程。

汉中丞相行营。

陈震带回了盟约已定的好消息。同时,潜伏在江东的细作也送来了陆逊“虚张声势”的应对之策。

杨仪有些愤愤:“丞相,陆伯言果然狡黠,只想坐收渔利!”

诸葛亮却笑了,笑容里带着一丝疲惫,更多的是洞悉世情的淡然:“威公,不必苛责。陆逊能做出姿态,已是够了。难道你真指望吴军为我大汉火中取栗不成?”他放下手中的情报,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祁山方向,“他能让司马懿不敢全力西来,便是帮了我大忙。”

他沉吟片刻,对杨仪道:“前番数次兴兵,军力疲敝,粮草转运更是艰难。我欲采纳你先前所献之策,分兵两班,以百日为期,循环相转。如此,则兵力不乏,粮草供应压力亦可稍减,方是长久之计。”

“丞相明鉴!”杨仪精神一振,“若以二十万之兵计,先引十万出祁山屯驻,百日之后,再由另十万精兵替换。循环往复,则我军可常保锐气。”

“善。”诸葛亮颔首,“便如此下令。伐中原,非一朝一夕之事……正当为此长久之计。”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汉中的蜀军大营,开始以一种新的节奏运转起来。战争的机器再次缓缓启动,这一次,它的背后,多了一道来自东吴的、若有若无的侧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