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未完待续的故事
“告诉他们,守护从来不是英雄的专属,是每个普通人的选择。”
虞明的声音带着历经风雨后的温暖,他想起1987年冬至夜,那些拿着灭火器冲上去的普通学生,想起偷偷给他们传递情报的古今教授,继续说道:
“在实验室里坚持真相,不被虚假的数据迷惑;在生活中尊重不同,不因别人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在历史面前保持敬畏,不被篡改的故事蒙蔽。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加起来就是对文明最好的守护。”
他的目光落在书桌前的双鱼玉佩上,玉佩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就像这双鱼玉佩,它不是武器,是责任,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海蓝蓝的鳞片在提到“新生”时微微发亮,她放下手中的典籍,指尖划过帆布包上的双鱼图案:
“我想告诉他们,永远不要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
她想起自己刚入学时,为了隐藏鱼尾,夏天也穿着长裤,不敢去未名湖散步,生怕被人发现秘密:
“水族的鱼尾巴、守鼎人的红印、佛道的胎记、甚至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信仰...这些都不是负担,是让世界更丰富的色彩。就像鄱阳湖的水,正是因为有了溪流、湖泊、江河的汇入,才变得如此辽阔。”
她的声音哽咽了一下:“我母亲当年为了守护秘火,隐藏自己的身份一辈子,我希望现在的年轻人,都能坦然地做自己。”
慧灵的莲花胎记在阳光下泛起淡红色的光晕,她轻轻抚摸着海报上的三族碑:
“我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她的声音清澈而坚定,“差异从来不是分裂的理由,而是共生的前提。就像秘火的双色形态,金色的创造与银色的毁灭,单独存在都会失衡,只有相互交融,才能达到和谐。”
她看向窗外的新生们,大声说道:“江南大学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它包容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族群,这种包容,就是文明最珍贵的品质。”
大兵举着相机,悄悄记录下三人说话的瞬间,镜头里,虞明的侧脸对着阳光,海蓝蓝的发梢沾着樱花,慧灵的僧袍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画面温暖得让他忍不住按下快门。
“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永远相信伙伴的力量。’”大兵放下相机,认真地说,“当年要是没有你们三个并肩作战,没有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支持,根本赢不了白鳞议会。守护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一群人的热血。”
陈宇笑着把大兵的话记在提纲上:“这个建议好,明天记者会的时候,一定要加上。”他收起提纲,举起相机,“走,去观鱼台拍几张合影,作为展览的压轴照片。”
众人纷纷点头,虞明顺手拿起桌上的双鱼玉佩,海蓝蓝把圣物鳞片放进锦盒,慧灵带上新修订的《三族盟约》,大兵则扛着相机,一行人朝着观鱼台走去。
春日的观鱼台早已不是当年阴森的模样,汉白玉石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石阶两旁种满了樱花树,粉白色的花瓣落在石阶上,像铺了一层柔软的地毯。
三族碑经过陈宇父子的修复,比之前更加完好,碑身上的太极图、莲花和海浪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秘火水晶被安放在特制的玻璃展柜里,展柜上刻着防触碰的结界符文,水晶中的三族灵力缓缓流动,与远处的鄱阳湖产生共鸣,在湖面投下淡淡的图腾光影。
当暮色降临,夕阳的光芒将天空染成金红色,四人站在观鱼台的顶端,看着秘火水晶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金光。
湖面的水波中,倒映着他们并肩的身影,也倒映着远处的风景:
香樟路上,新生们三三两两地散步,笑声顺着风飘过来;
未名湖边,一对老夫妻正在喂鱼,老爷爷给老奶奶递上纸巾,动作温柔;
湖面上,几个孩童划着小船,戏水的笑声惊起一群水鸟,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永恒”最生动的注脚。
“听说了吗?考古系的李教授特意申请开设了‘三族文明’选修课。”陈宇突然笑着说,他举起相机,拍下夕阳下的秘火水晶。
“课程表都出来了,第一堂课就讲我们1987年冬至夜的故事,教材里会用到GoPro的直播回放、日军的实验记录复制品,还有我们当时用过的武器照片。”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自豪,道:“李教授说,这门课的核心不是讲英雄事迹,是讲文明共生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明白,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
虞明握紧手中的双鱼玉佩,玉佩在掌心微微发烫,像是在回应着某种遥远的召唤。他想起爷爷临终前的嘱托,想起父亲在秘火幻象中说的话,想起海蓝蓝母亲的牺牲,想起慧灵师父的教诲,突然明白,所谓的“终章”,从来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故事的开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