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堂的晨雾还没散尽,檐角铜铃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撞得叮当响。陈小雨举着手机冲进堂内,屏幕上是赵磊发来的小程序测试界面,她额前的碎发沾着晨露,语气里满是兴奋:“师父!线上问诊小程序测试成功啦!赵磊哥说已经能支持预约挂号、症状描述和图文咨询,昨晚还有三个外地患者提交了问诊申请呢!”
林墨刚把阴干七日的阳艾整理成捆,闻言放下手里的篾条,接过手机仔细查看。小程序界面简洁明了,首页不仅有预约入口,还贴心标注了“常见病症艾灸指南”,正是他之前让赵磊添加的实用功能。“做得不错,”林墨点头赞许,“让小雨你负责线上回复,清瑶帮忙把关诊疗建议,咱们先试试水,后续再根据患者反馈优化。”
苏清瑶端着刚熬好的艾草茶走进来,茶碗热气氤氲:“正好,我刚整理完《丹炉峰采药记》里的冰台草记载。寒骨洞的冰台草性凉,能清热凉血,和阳艾一温一凉,正好对应中医‘阴阳调和’的理念。昨天有个小儿湿疹的患者,西医用药后反复复发,要是能找到冰台草,配合阳艾炮制的药膏,效果肯定更好。”
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熟悉的咳嗽声。李建国大爷裹着厚外套走进来,手里拎着一袋刚烙好的红薯:“林大夫,我来复诊了!你给我灸的阳艾条真管用,这半个月膝盖没疼过,昨天还跟着老伙计们爬了趟小山丘呢!”他把红薯放在柜台上,“自家种的,甜着呢,给你们尝尝鲜。”
林墨给李大爷把脉,脉象平和有力,不复之前的沉涩:“恢复得很好,阳艾的温通效果比普通艾草强,再巩固两次就差不多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棉签蘸着酒精在李大爷膝盖的足三里穴做标记,“今天换个灸法,用‘回旋灸’,艾条离皮肤远一点,顺时针旋转,既能温通经络,又不会太燥热。”
陈小雨在一旁帮忙点燃阳艾条,艾烟袅袅升起,带着浓郁的药香:“李大爷,您这红薯来得正好,我们正商量着去探寒骨洞呢,带上红薯能当干粮!”
李建国眼睛一亮:“寒骨洞?我年轻的时候去过!那地方在北坡的山崖下,洞口常年结着薄冰,里面的泉水凉得刺骨,不过冰台草确实多,叶子比普通艾草窄,背面是银白色的。”他蹲下身,在地上用树枝画了个简易地图,“从阳脉洞往西北走三里地,有个岔路口,左边那条小路能通到山崖下,不过路不好走,都是碎石坡。”
有了李大爷的指引,众人更加坚定了探洞的决心。江浩立刻用无人机再次航拍丹炉峰北坡,结合李大爷画的地图,标注出最安全的路线;张宏带着工友们准备攀岩绳、冰镐和防寒服,还特意做了几个保温饭盒,用来装热姜汤;苏清瑶则炮制了一批清热解毒的中药包,以防探洞时中暑或冻伤;陈小雨则在小程序上发布了“暂停线下问诊三日”的通知,顺便拍了段阳艾炮制的短视频,配文“探秘寒骨洞,寻找清热奇草冰台”,很快就收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出发前一天,赵铁山突然来到百草堂,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包:“听说你们要去寒骨洞,我给你们带点东西。”他打开纸包,里面是几块黑色的膏药和一小袋粉末,“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防冻膏’,用当归、红花和猪油熬的,涂在手上脸上能防冻伤;这粉末是‘避瘴散’,寒骨洞常年潮湿,瘴气重,撒在身上能驱邪避秽。”
赵铁山拍了拍林墨的肩膀:“寒骨洞我年轻时也去过一次,里面岔路多,还有不少废弃的矿道,一定要跟着标记走,别迷路。冰台草要采带露水的,阴干后药效最好,而且采的时候要留根,别断了后续的长势。”
林墨接过牛皮纸包,心里暖暖的:“谢谢赵叔,我们一定小心。”他知道,这些老中医看似孤僻,实则都把中医传承放在心上,这份默默的支持,比什么都珍贵。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众人就带着装备出发了。丹炉峰北坡的山路果然比阳脉洞那边陡峭,地面覆盖着一层薄霜,走起来格外滑。张宏在前面开路,用工兵铲敲碎路面的薄冰,还时不时撒点石灰粉防滑;江浩背着无人机和环境检测仪,随时监测周围的瘴气浓度;苏清瑶和陈小雨走在中间,手里拿着登山杖,互相搀扶着;林墨断后,手里握着双孔艾灸盒,以备不时之需。
走了大约三个时辰,终于抵达李大爷说的山崖下。寒骨洞的洞口比想象中狭小,只容一人通过,洞口边缘结着晶莹的冰棱,散发着阵阵寒气。江浩打开环境检测仪,瘴气浓度显示“微弱”,温度则低至零下二度:“可以进去,但要注意保暖,每隔半小时就喝口姜汤。”
众人涂好防冻膏,撒上避瘴散,依次钻进洞口。洞内漆黑一片,头灯的光芒只能照亮前方几米远的地方,岩壁上湿漉漉的,不时有水滴落下,砸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走了约莫百十米,前方出现岔路,左边通道宽敞,地面有水流的痕迹;右边通道狭窄,隐约能看到银白色的草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