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江城老城区的巷弄还浸在朦胧的晨雾里,“百草堂”的木门却已被轻轻推开。林墨背着帆布包站在门槛上,指尖还沾着巷口早点铺刚买的油条碎屑——这是他接手铺子一个多月来,起得最早的一天。露水打湿了他的帆布鞋面,凉丝丝的触感让他混沌的头脑瞬间清醒,巷子里飘来隔壁包子铺的蒸笼香气,混合着远处菜市场隐约的叫卖声,勾勒出老城区独有的烟火气。
帆布包里装着的不是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报表,而是赵铁山昨天特意给他的《艾灸技法图谱》,还有一小罐磨得细腻的粗盐。那本图谱的封面已经泛黄,边角被翻得起了毛边,里面夹着几张赵铁山手写的批注,字迹苍劲有力。昨天傍晚赵铁山走时,拍着他的肩膀说“明天会有个小考验”,林墨琢磨了半宿,翻遍了祖父留下的三本医案,也没猜透这“考验”到底是什么,只能提前到馆里再把回旋灸的手法顺一遍。
推开诊室的门,一股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那是三年陈艾特有的醇厚香气,混杂着中药柜里当归、黄芪的药香,还有陈旧木头的霉味,构成了百草堂独有的气味记忆。角落里的铜人被擦拭得发亮,阳光透过木格窗照在上面,反射出细碎的光斑。祖父留下的那本线装医案摊在书桌上,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艾草还保持着当年的形状,叶脉纹路清晰可见。林墨走到铜人前,伸出手指沿着“神阙穴”的位置轻轻摩挲——这是昨天赵铁山着重强调的穴位,说回旋灸在腹部施术时,神阙穴周围的手法最见功力,“差一分火候,差一寸距离,效果就天差地别”。
他从柜子里取出艾条,是祖父生前常用的三年陈艾,艾绒紧实,捏在手里能感觉到细微的纤维纹理,凑近闻能闻到淡淡的艾叶清香,没有新艾的辛辣味。点燃艾条时,林墨特意放慢了动作,用火柴梗轻轻挑起火苗,让火苗慢慢舔舐艾条顶端,直到冒出温和的青烟。他记得第一次点艾条时,慌乱间用打火机直接燎烧,艾绒烧得噼啪作响,烟呛得他直咳嗽,艾灰掉在手上烫出了小红点,疼得他直跺脚。而现在,他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火苗大小,让艾烟顺着指缝缓缓上升,形成一缕笔直的青烟,不呛人,也不刺眼。
“先练手法,再找感觉。”林墨对着铜人喃喃自语,将艾条举在神阙穴上方约三厘米处,开始按照赵铁山教的要领做回旋灸。手腕放松,手臂带动艾条做顺时针方向的圆形移动,移动范围控制在直径五厘米左右,速度要均匀,不能快也不能慢。刚开始时,他的手腕还有些僵硬,艾条的移动轨迹有些歪斜,像是初学写字的孩子画的圆圈,练了十几分钟后,手臂渐渐找到了发力的感觉,肩膀不再紧绷,手腕自然放松,艾条在铜人腹部划出的圆圈越来越规整,青烟也随着动作形成了淡淡的漩涡,在阳光中清晰可见。
他一边练,一边回忆赵铁山说的要领:“回旋灸讲究‘沉肩坠肘,腕随臂动’,热力要渗透进去,不能浮在表面。神阙穴是人体要穴,连通五脏六腑,灸的时候要用心感受,仿佛能看到热力顺着穴位钻进身体里。”林墨试着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果然感觉到指尖传来的温热透过艾条传递出去,铜人冰凉的触感似乎也有了一丝暖意。他想起祖父生前施灸时,总是闭着眼睛,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患者,还有那一缕艾烟。
就在林墨沉浸在手法练习中时,门口的风铃突然“叮铃”响了起来,那清脆的响声被急促的脚步声和女人的哭声打断。他连忙熄灭艾条,把艾条插在旁边的瓷制艾条架上,快步走到大厅。只见一个穿着碎花裙的女人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头发凌乱,裙摆上还沾着污渍,满脸焦急地站在柜台前,孩子的小脸涨得通红,眉头紧锁,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小拳头紧紧攥着,指甲都嵌进了肉里。
“大夫,您快救救我的孩子!”女人看到林墨,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快步走上前,声音带着哭腔,因为着急,说话都有些结巴,“孩子从昨天晚上开始就又吐又拉,去医院挂了急诊,医生说是急性肠胃炎,开了药吃了也没用,刚才又拉了两次,拉的都是水,现在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她一边说,一边把孩子往林墨面前递,孩子身上带着一股淡淡的酸味,是呕吐物和腹泻物混合的味道。
林墨连忙让女人把孩子放在诊疗床上,那是一张老式的木质诊疗床,铺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床单,边角已经磨破了。孩子躺在床上,小小的身体蜷缩着,像一只受伤的小猫,额头有些发烫,林墨用手背试了试,温度不算太高,但孩子的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得吓人,嘴唇周围还有一圈淡淡的青紫色。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肚子,轻轻按压时,孩子发出了更剧烈的呻吟,肚子鼓鼓的,像是有胀气,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硬结。
“孩子除了吐和拉,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发烧、咳嗽?昨天吃了什么东西?”林墨一边问,一边飞快地在脑海里检索祖父医案里的记载。他记得祖父在泛黄的纸页上写过,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薄弱,称为“脾常不足”,一旦饮食不当或感受外邪,很容易引发肠胃炎,单纯用药有时会加重脾胃负担,用隔盐灸灸神阙穴往往能起到温阳散寒、和胃止呕的效果,还能保护孩子娇嫩的脾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