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将初升的朝阳切割成无数跃动的金斑,洒在庄严肃穆的建筑主体上。清晨的微风还带着一丝夜的凉意,却已然充满了忙碌的气息。广场之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旗帜迎风招展,猎猎作响,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一场跨越文化与疆界的盛会即将拉开帷幕。
主会场入口处的广场早已布置妥当,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巨大的“全球艾草资源保护与创新应用论坛”背景板。背景板前,一排精心设计的玻璃展柜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静静陈列着此次论坛的核心展品。来自云南深山、色泽深绿如墨,仿佛凝聚了大地火魄的“火魂艾”;来自终南山秘境、叶脉隐隐透着紫红色雷纹,据说曾在古籍记载中引动过天雷地火的“雷火艾”;以及,最受瞩目的,来自广袤西域、通体呈现奇异银白色,叶片边缘覆盖着一层肉眼难辨的细腻冰晶绒毛的“冰魂艾”。
每一份标本下方,都配有制作精良的中英文双语标签,不仅详细标注了其独特的药性、生长环境和采集时间,还简略提及了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或药理典故。几位早到的外宾正围着展柜,或俯身仔细端详,或举起手机、专业相机从不同角度拍照,低声交流着,眼中充满了惊叹与好奇。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进行着最后阶段的检查与调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
后台走廊,相较于前场的喧嚣,显得相对安静。林墨独自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深邃的目光越过广场,望向更远处逐渐苏醒的城市天际线。他的指尖在西装裤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一个冰凉的水晶盒。盒子里,静静躺着一片经过特殊改良的冰魂艾叶片,那银色的绒毛在透过玻璃的晨光照射下,泛出一种极其细腻、柔和的光泽,仿佛将一片微缩的星空纳入其中。
他的思绪飘回了三天前,西域火洲那片广袤而酷热的艾田。热浪扭曲着空气,脚下的土地滚烫。老农户阿卜杜拉,那位脸上刻满了风霜皱纹的维族老人,用一双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暖的大手,紧紧握住了林墨的手。老人的眼眶有些湿润,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林专家,这片艾草,这片土地……它们能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西域不是只有戈壁和沙漠,我们这里也能长出宝贝!这是真主的恩赐,也是你们带来的奇迹啊!”那一刻,老人眼中质朴的期盼与自豪,比火洲的阳光更让林墨感到灼热。此刻,这份沉甸甸的、承载着土地希望与老人信任的“恩赐”,正安稳地贴在他的胸口,即将跟随他,站上这个汇聚了全球目光的国际舞台。
“在想什么?这么出神。”一个清悦而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打断了林墨的思绪。
林墨转过身,看到苏清瑶正微笑着走来。她今天穿着一身得体的藕荷色职业套装,长发挽起,显得干练而又不失温婉。她手中拿着一份装订整齐的演讲手稿,页边贴满了各种颜色、写满娟秀字迹的便签,显然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和修改。
“刚会务组那边传来消息,巴西、印度,还有西非贝宁的代表团都提前到了,他们对冰魂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培育数据和适应性研究方面,询问能不能在论坛正式开始前,先了解一下核心数据。”苏清瑶将手稿递过来,语气平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我把你在火洲进行生态治理的关键数据,重新整理并做成了动态图表,嵌入了演讲PPT里。你讲解的时候,只需要点击屏幕上的相应按钮,就能实现图表切换和动态演示,这样更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林墨接过那份还带着打印余温的手稿,入手微沉。他翻开首页,映入眼帘的并非冰冷的标题,而是用毛笔精心誊写的一行苍劲有力的行书:“艾者,爱也,以火传情,以温治病。”——这是从他祖父林鹤年留下的珍贵医案中摘录的一句话。字迹是苏清瑶的,她深知这句话对林墨、对这次论坛的意义。
“还是你想得周到。”林墨抬起头,目光中充满了感激。苏清瑶总是这样,能在他专注于技术和大方向时,替他补足那些细腻而关键的部分,无论是学术上的支持,还是精神上的共鸣。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只见陈小雨抱着一大摞几乎要遮住她视线的论坛手册,小跑着过来,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脸颊也因为奔跑而泛着红晕。
“林哥!清瑶姐!哎呀,真是没想到!”陈小雨把手册小心地放在旁边的桌子上,长长舒了口气,用手扇着风,“加印了五千份手册,眼看就要发完了!刚才我过来的时候,碰到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部的负责人,琼斯博士,他特意拦住我,说咱们这手册内容太扎实了,不仅要带十份回总部给专家团队参考,还非常正式地提出请求,问我们能不能授权,将手册最后附带的那个‘家庭常用艾灸保健指南’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个版本,在他们官网上向全球推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