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雨丝像被拉长的棉线,缠缠绵绵地挂在青藤巷的屋檐上。潮湿的水汽漫过雕花窗棂,在樟木箱的铜扣上凝成细密的水珠。林墨戴着白手套的指尖微微发颤,那些泛黄的医案纸页在他掌心发出窸窣的轻响,仿佛祖父枯瘦的指节正隔着时空摩挲。
第七次核对完捐赠协议的条款,林墨终于将最后一摞医案放进箱底。箱底的檀木隔板缝隙里,还嵌着几缕干枯的艾草碎屑,混着樟脑的气息扑面而来。他忽然顿住动作 —— 最底层那本布面医案的边角,有道极细的折痕,朱砂绘制的艾草花就藏在折痕深处,五片锯齿状的叶片微微卷曲,花蕊处点着三颗赤金砂,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
这朵朱砂艾草与钥匙串上的吊坠简直一模一样。林墨摸出贴身藏着的银链,冰凉的金属吊坠在掌心跳动,那是祖父六十岁生辰时亲手打的,叶片上的纹路与医案里的朱砂印记分毫不差。雨滴突然急促起来,砸在青瓦上的声响里,他恍惚听见祖父用带着药香的嗓音说:墨儿,这艾草的魂儿,得在梅雨季的月光下养足三年。
遗嘱副本里的那行小字突然清晰如刻在眼前。林墨掏出皮夹里叠得整整齐齐的宣纸,祖父颤抖的笔触穿透纸面:艾需三年成,医需一生悟。泛黄的纸边还沾着几点墨渍,像是书写时剧烈咳嗽溅落的。此刻窗外的雨帘中,那些在百草堂度过的梅雨季突然鲜活起来 ——
十二岁那年的梅雨季,林墨被祖父拽着去后山采艾。泥泞的山路上,祖父拄着枣木拐杖,却比他这个少年还走得稳当。看这艾草的茎, 祖父枯瘦的手指拨开沾满雨珠的叶片,紫中带青才是头茬,香气要像掺了蜜的酒,闻着就醒神。 雨滴顺着祖父灰白的鬓角滑进衣领,他却浑然不觉,蹲在潮湿的泥土前仔细分辨每株艾草的生长方向。
那年的艾草收进百草堂的陶瓮时,林墨看见祖父往瓮底撒了把粗盐。梅雨季的湿气重,盐能吸走艾草的燥气。 祖父一边用桑皮纸封瓮口,一边念叨着 三年之约。陶瓮被搬进阁楼最阴凉的角落,与几十坛年份各异的药材并排而立。此后每个梅雨季,祖父都会让林墨踩着竹梯,取下最上层的陶瓮,仔细检查封口的桑皮纸是否发霉。
记忆中的梅雨季总是与药香缠绕。林墨跟着祖父学辨认药材时,阁楼的木窗总蒙着层水雾。祖父会把晒干的艾草搓成绒,混着其他药材装进布袋,教他用银针挑开患者的穴位。艾绒要捻得蓬松如絮, 祖父的银针在油灯下泛着冷光,这火得温而不烫,透而不散,才能把阳气送进血脉里。
有次给张阿婆做艾灸,林墨不小心把艾条放得太低,燎红了老人的皮肤。祖父没有斥责,只是默默用清凉的药膏给张阿婆涂抹。等老人走后,祖父取出珍藏的陈年艾绒,在药碾子里细细研磨:墨儿,医者的手要稳,心要静,就像这陈年艾草,得耐得住寂寞。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祖父佝偻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大学报考志愿那年,林墨执意要学西医。祖父沉默地抽完三袋烟,从樟木箱底取出本泛黄的医案。扉页上同样画着朵朱砂艾草,旁边写着:医无中西,救人则一。林墨翻开医案,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过程,有些字迹工整如刻印,有些却潦草得难以辨认。祖父指着那些潦草的字迹说:这些是抢救急症时记的,每一笔都关乎生死。
毕业后,林墨留在省城的大医院工作。每次回家,祖父总会问起他接诊的病例。有次说起用西药治疗肺炎的过程,祖父摸着下巴思索良久:西药见效快,但有些孩子用了抗生素后总反复咳嗽。你试试在常规治疗后,用陈年艾绒灸肺俞穴,或许能固本培元。 林墨起初不以为意,直到遇见个反复肺炎的患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祖父的法子,竟真的改善了孩子的体质。
去年梅雨季,林墨接到祖父病重的消息。赶回青藤巷时,百草堂的门虚掩着,药柜上的铜铃蒙着层薄灰。祖父躺在二楼的竹榻上,床边摆着七八个陶瓮,都是历年收的艾草。墨儿, 祖父的声音虚弱却坚定,那些艾草该启封了。 林墨颤抖着打开最老的那坛,深褐色的艾绒带着岁月沉淀的香气扑面而来,恍惚间又回到了童年跟着祖父采药的时光。
此刻,林墨摩挲着医案上的朱砂艾草,终于明白祖父遗嘱里那行小字的深意。三年,是艾草沉淀药性的时间,也是医者打磨心性的历程。医案里记载的每味药、每个穴位,都浸透着祖父一生的心血。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夕阳穿透云层,照在樟木箱里的医案上,那些朱砂绘制的艾草花仿佛活了过来,在光影中轻轻摇曳。
林墨小心翼翼地合上箱盖,铜扣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决定把这箱医案捐给中医药博物馆,但在此之前,他要先完成祖父未竟的心愿 —— 在后山开辟一片艾草田,用祖父教的法子,让这承载着百年传承的艾草,继续在梅雨季的月光下生长。钥匙串上的银艾草吊坠贴着心口发烫,仿佛祖父的手正隔着时空,轻轻拍着他的后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