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刘备仿佛置身事外,他来到漳河的一处垂钓点,悠然垂钓,清风拂面,好不惬意。
不久后,负责邺城安危的陈到出现在刘备面前,汇报城中情况。
刘备询问后得知,州牧府门口的人群已经散去一半,还有一半仍在。
他沉思片刻,对陈到表示暂时不必抓捕这些人,让他们先自由活动。
他嘱咐陈到要密切监视这些人,并与史阿配合。
陈到离开后,沮授匆匆赶来,告知刘备以逢家、辛家为首的一些家族子弟开始递交辞官申请。
刘备未看辞官奏折,直接表示同意。
这一决定让沮授震惊,提醒刘备这样做将导致魏郡政务瘫痪,目前吏员人手不足。
魏郡至冀州境内,众多职位将出现空缺。
在无人接手的情况下,政务运转将陷入停滞。
刘备对此表示淡定,声称有人即将到来。
沮授对此追问,刘备笑称“今晚便到”
沮授见刘备如此自信,稍感放心。
但他提醒刘备,辞官申请虽只有四十八封,一旦同意,将引发更多官员的辞官潮,预计空缺职位至少五百个。
刘备斩钉截铁地表示“人数足够”
并命令沮授优先处理辞官申请。
沮授和毛玠两人开始处理这些申请,从最初的四十八封增至傍晚的四百六十六封,涉及魏郡、赵国等多个郡县。
面对如此多的岗位空缺,沮授和毛玠感到担忧,不知该如何补充人员。
逢家府邸内,冀州的家主们也对未来感到不安。
然而逢化却持乐观态度,认为刘备最终会回来寻求他们的帮助。
他们只需耐心等待即可。
逢化尽管内心有所劝说,仍然隐隐感到一股不安,仿佛刘备有所准备。
他不再纠结,只关注眼前的景象,晚霞映照着邺城,他和同伴走进城门。
在刘备府邸内,宴席已摆好,等待着三人的到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三人包括荀谌、审配和徐庶。
刘备询问徐庶从中山调来魏郡的看法,徐庶表达感激并承诺为主公效力。
刘备对徐庶的成长印象深刻,并认为他是多面手,能处理政务也能领兵打仗。
接下来需要好好培养。
接着,刘备询问审配之前信件的内容,审配回答已准备好河北审氏的子弟,等待刘备的命令。
数日前,审配收到刘备的信件后,便按照要求进行了准备。
从家族中选拔了两百余名适宜出仕的子弟。
之后迅速前往邺城复命。
刘备听到后大喜过望,随即向荀谌询问颍川荀氏子弟的情况。
荀谌详细回应了刘备,颍川荀氏子弟共计一百九十六人,等待刘备的指示。
在大殿内,气氛一度热烈。
刘备拿出了一份公告——求贤令,命令毛玠明日一早将其传达到冀州各地。
此令旨在公开招募六十六名官吏。
毛玠受命后,大殿内的氛围再次热烈起来。
夜间,酒宴结束,审配返回邺城的审家府邸。
他立刻召集家族内的青年才俊和杰出子弟,在大殿上向大家阐述此次情况。
审配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即将上任的官员们需谨记,这个官职的有效期只有三年。”
三年后,官学的第一批学生将毕业,届时所有现任官员需与他们一同参加考核,优胜劣汰。
此言一出,众子弟皆感震惊并提出疑问。
审配解释道,这是为了公平选拔人才,确保冀州政务的高效运行。
家族子弟私下议论:“如此,岂非白白为他人劳作三年?”
审配目光凌厉地扫视人群,寻找声音的来源。
那名子弟被带至他面前。
审配冷冷地表示,若不想继续工作,现在即可离开。
然而,那人虽犹豫,却并未离去。
审配再次公开发言,阐明新政策:“三年任期内,每年考核一次,不达标准者,即刻革除职务。”
他强调,这个时代不再只看重无功无过,而重视实效和成果。
任何无所建树的人,必须主动请辞。
冀州人才济济,不缺人手。
荀谌也在另一场合下,向族内子弟阐述同样的信息:“三年后将与官学毕业生竞争。
胜者继续留任,平庸者则需让位。
每年考核,不合格者将被淘汰。”
当询问三年后的考核流程和内容时,荀谌表示具体情况尚未确定,但要求众人先做好本职工作。
夜幕降临,刘备府内。
洗漱后的刘备安稳入睡,进入了一个梦境。
在梦境中的棺木小世界里……
刘备意外发现自己身处冀州治所邺城的高空之上,俯瞰着下方的大地。
他身旁是靖王刘胜。
刘胜指点江山,向刘备展示世家大族的存在如同高空的利刃,在乱世中不可或缺。
刘备心存疑惑,询问如何处理世家与扶持其他势力的矛盾。
刘胜以剑为例,解释世家在乱世中的作用,让刘备豁然开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