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浩低头看着已经逝去的公孙度。
鲜于辅点头应允。
毕竟公孙度已死,对刘虞不再构成威胁。
刘和来到现场,告知鲜于辅公孙康逃脱以及公孙恭的军队即将抵达的消息。
尽管杀了公孙度,但刘和仍保持着高度戒备。
鲜于辅迅速作出反应,命令包围公孙度的府邸,因为公孙度将所有搜刮来的财富、物资和粮食都囤积在那里。
然而,一名小兵的报告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公孙度的府邸被洗劫一空,整个府邸也被焚烧殆尽。
这个消息震惊了鲜于辅和刘和,他们意识到被某人暗中算计。
鲜于辅因愤怒和震惊而吐血昏厥。
公孙康从渔阳城逃脱后,向东逃亡。
途中遇见前来支援的弟弟公孙恭。
他们相见时,公孙康传达了公孙度战死的噩耗。
公孙恭对此难以置信,无法接受父亲已经死亡的事实。
公孙康告诉他,是公孙浩背叛了他们,利用床弩部队攻击了公孙度,导致他惨死。
公孙康气得咬牙切齿,愤怒地喊出:“这个鲜于辅,竟然屈身事贼!”
公孙恭听到后,更是愤怒不已。
他正要召集所有兵马,立刻攻打渔阳城。
然而,公孙康及时拦住了他。
公孙康解释:“鲜于辅与塞外胡人勾结,若我们贸然前往渔阳城,恐怕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继续说到:“当然,父亲的仇必须报!但现在时机未到,我们手中的兵力难以对抗鲜于辅与胡人的联军。”
他透露了父亲原本想拿下幽州与朝廷谈判的意图,而现在他们即使返回辽东也难以 ** 。
公孙康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不如我们顺水推舟,归顺冀州的朝廷兵马,借助刘备的力量来 ** 。”
虽然公孙恭对此有所担忧,担心归顺后会被剥夺兵权,但公孙康用其他降将在刘备麾下得到重用的事例来打消他的疑虑。
他甚至提到连吕布这种有恶劣行径的人都能被接纳,进一步鼓励公孙恭。
兄弟二人下定决心。
集结兵马,连夜南下。
此时,在幽州,渔阳郡南部之雍奴县。
一支白马义从数千之众,毫无预兆地疾驰至城下。
城内的守军,未曾敲响战鼓,亦无金声警示,城门处已涌入大量白马义从。
公孙瓒一马当先,冲入城内。
公孙瓒在幽州的名声,胜过刘虞与公孙度。
其声势之大,使得城内的守军措手不及,无力抵抗,皆被制服。
位于城中的府衙大殿之内,公孙瓒威风凛凛地坐于主位,感慨万分:“时隔多年,我公孙瓒竟再次回到幽州战场!”
此地的一草一木,皆让他倍感亲切。
每一幕场景,都引发他的深深回忆。
北疆、大漠、戈壁……每一处都让他心潮澎湃。
站在一旁的严纲也是情绪复杂。
他们回想起往日拥有渔阳郡的时光。
在那决定南下争夺冀州之前,渔阳郡实际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公孙瓒放声大笑:“重返故地,要让刘虞知道谁才是幽州的真正霸主!”
他豪气冲天。
在占领雍奴县之后,他们将要北上直指渔阳县。
这是严纲提醒他的下一步行动。
然而话还没说完,便有士兵急匆匆来报:“报!城外突然有一支幽州兵马到来!”
听到这个消息后,公孙瓒和严纲面面相觑感到惊讶,随后登上城头查看情况。
当公孙瓒眺望远方时他果然看到一支幽州军队驻军不动。
他很快认出了对方为首的两个年轻人正是他的侄儿康儿和恭儿。
“城下军队是你们吗?可是伯珪叔父?”
幽州百姓,为何纷纷向刘备效命?公孙康与公孙恭两兄弟,带着父亲战死的消息,向公孙瓒汇报。
公孙瓒震惊后听闻兄弟俩愿为其效力后心中大为安慰。
但当听闻刘虞引入数万的胡寇之际,便皱起了眉头。
这些胡人的机动性强,破坏性也巨大。
这时公孙兄弟提议求助刘备军队对付刘虞与胡寇结合势力。
他们深知仅靠自身力量难以抗衡,因此决定寻求外援。
他们希望借助刘备的声望和影响力来对抗刘虞及其手下的胡寇部队。
而他们也期望为报父仇能够向刘备投诚求助,将家族荣耀延续下去。
究竟是怎样的理念让他们愿意这样做呢?显然是一种为了生存与复仇而采取的策略决策。
公孙瓒扶起两位贤侄,心中暗自欣喜。
他当场强硬表态,无论胡寇来犯多少,都将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随即命令公孙康两兄弟即刻北上,并派遣兵马随后接应。
公孙康、公孙恭及严纲各自领兵,飞速赶往渔阳县城池。
不久后,刘备在众将簇拥下进入城中。
得知公孙度死亡的消息,他愣了一下,原本的计划是利用刘虞和公孙度的斗争,扶持公孙度的儿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