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33章 豆壳补肥 三症口诀

太极医道传承 第233章 豆壳补肥 三症口诀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林辰刚把上一章的 “株距定肥记录” 贴进基层档案,多村的新求助就顺着微信弹了出来。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语音,背景里混着翻找秸秆的声响:“林医生,腐熟的秸秆不够了,弱苗才浇了一半就没水,村里豆子刚收完,剩了一大堆豆壳,能不能用它泡肥水?”;溪头村李书记附了张新的随访表,上面画着 “月亮 心跳 没力气” 的符号,“张奶奶不光失眠心慌,还总说‘胳膊抬不起来’,之前的两症口诀不管用,徒弟们对着三种症状直瞪眼”;邻村的小虎更急,发了段视频 —— 他拿着新症状的画纸,对着徒弟们说不出方案,“AI 里没‘三症叠加’的选项,俺们连参考案例都没有,不敢给老人配药”

林辰指尖划过 “秸秆不够”“三症难办”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 “资源短缺” 和 “症状升级” 总来得突然,得用身边的东西找解法。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青山村秸秆没了,剩了很多豆壳,能不能用它泡肥水?弱苗还等着补养分,要是等新秸秆腐熟,苗就蔫了。”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笑了:“豆壳含氮量高,比秸秆更养苗!按‘1 斤豆壳泡 3 斤水’的比例,密封泡 5 天,滤出来的水浇根,比秸秆肥水还快见效。我这就带袋晒干的豆壳去青山村,现场教泡制,再教村民‘豆壳混土’当底肥,下次播种不用愁。”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 “三症叠加” 的画纸琢磨:“两症口诀好记,三症得更顺口,比如‘失眠心慌加乏力,枣仁柏仁配黄芪,各抓小半把,煮茶别着急’。再做‘三症卡片’,正面画‘月亮 心跳 胳膊’,背面写口诀,还标‘黄芪 = 指甲盖大’,徒弟们抓药不慌。”

“再教‘手感辨黄芪’。” 林辰补充道,“黄芪片捏着有韧性,断口有白丝,跟村里晒的干豆角不一样,让徒弟们先摸熟样品,再去抓药,不会拿错。”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 AI 加‘豆壳肥水’模块,标清‘泡制步骤’——1 斤豆壳装布袋、泡 3 斤水、密封 5 天,还配着豆壳的照片;三症模块加了‘一键选三症’,点‘失眠 心慌 乏力’,直接跳出口诀和用量,再上传张奶奶的新案例,小虎教徒弟时有参考。”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画新功能界面:“我还加了‘资源互助’入口,比如青山村有豆壳,溪头村缺,点一下就能发‘借豆壳’的请求,村里互相调借,不用等外面送。”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豆壳堆旁:“这堆豆壳本来要烧了,要是能泡肥水,可省了大事!就是不知道咋泡才不臭,别浇得苗也蔫了。”

李教授从布袋里掏出晒干的豆壳,放进木桶:“先把豆壳装进旧布袋,扎紧口再泡,这样滤水时不用捞壳;泡的时候加半勺盐,能少生霉味,5 天后打开闻,有淡淡豆香就成,要是发臭就不能用了。”

村民们赶紧找来木桶和布袋,王奶奶边装豆壳边问:“教授,泡完的豆壳还有用不?扔了怪可惜的。”

“有用!” 李教授笑着说,“泡过的豆壳混进土里,能当底肥,下次种艾草时撒进去,苗长得壮,还不用再施别的肥,一举两得。”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师徒们教 “三症口诀”。他手里举着 “月亮 心跳 胳膊” 的卡片,念道:“失眠心慌加乏力,枣仁柏仁配黄芪,各抓小半把,煮茶十五息。” 念完还数着呼吸示范:“煮的时候数十五下,水冒小泡就关火,别煮太久,黄芪煮烂了就没劲儿了。”

小虎跟着念了两遍,抓起桌上的黄芪片捏了捏:“这玩意儿捏着韧,断口有白丝,跟干豆角真不一样!俺这就教徒弟们摸,保证不拿错。”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村民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豆壳肥水”,步骤配着照片:布袋装豆壳、加盐泡水、密封木桶,一目了然;再点 “三症叠加”,选完三种症状,立刻跳出张奶奶的案例 ——“用药前:失眠 3 小时 心慌 抬不起胳膊;用药后 5 天:睡眠 6 小时 不心慌 能摘菜”,还附了张奶奶摘菜的照片。

溪头村的张奶奶正好被家人扶来,她坐在小马扎上,小声说:“夜里睡不着,心里慌,连碗都端不稳。” 小虎按 AI 方案,抓了小半把枣仁、小半把柏仁,又取了指甲盖大的黄芪,煮好端给她。张奶奶喝了半碗,歇了会儿,试着抬了抬胳膊:“不沉了!心里也不慌了,比之前舒服多了。”

晒场角落,林辰组织 “跨村资源会”。青山村答应给溪头村、邻村各送 20 斤干豆壳;溪头村有多余的黄芪,分了些给缺药的村;邻村的徒弟们跟着小虎学三症口诀,有的还录了语音,说回去就教村里的人。

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木桶里都泡上了豆壳,村民们在桶口贴了 “5 天后开封” 的纸条;晒场上,张奶奶正帮着摘草药,胳膊抬得稳稳的;小虎教徒弟用 AI 查三症,手指在屏幕上点得熟练;赵天宇的平板里,“资源互助” 的请求已经成了两条 —— 溪头村借到了豆壳,邻村借到了黄芪。

赵村长捧着刚泡好的豆壳肥水,笑着说:“这下弱苗有救了,三症老人也有法子治,豆壳这不起眼的东西,倒成了宝贝!”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 “豆壳笔记”,上面画着木桶和布袋,写着 “1 斤豆壳 3 斤水,加半勺盐”。“以前总觉得‘肥水’得靠专业配料,现在才知道,村里的豆壳、旧布袋,就是最好的‘肥源’—— 基层需要的不是名贵材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张主任翻着师徒们的三症卡片,上面贴满了老人的反馈便签:“张奶奶喝了三症茶,能摘菜了”“李爷爷用了,胳膊能抬了”。“医学的‘好记’,不是写长篇大论,是编一句能念顺的口诀,让徒弟们走哪都能背,给老人用药也有底。”

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 AI 新数据感慨:“以前做 AI,总想着‘覆盖全症状’,现在才明白,‘跟着基层需求更’重要 —— 加个‘豆壳肥水’,改个‘三症选项’,看似简单,却能解村民的急,这才是‘实用创新’。”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片黄芪,指尖还留着豆壳的清香。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用稀缺的秸秆,是让豆壳变废为宝;不是用复杂的理论,是让三症口诀落地;不是让 AI 等方案,是跟着症状升级改功能;是让李教授的豆壳泡在木桶里,张主任的口诀记在卡片上,赵天宇的 AI 贴着村民的需求走。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青山村发了泡豆壳的木桶视频,纸条上的日期写得清楚;溪头村发了张奶奶摘草药的照片,配文 “三症好了,能干活了”;邻村的徒弟发了念口诀的语音,标注 “全村都能背,配药不慌了”—— 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安心。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李教授的豆壳、张主任的三症口诀、赵天宇的 AI 新功能,是村民们变废为宝的智慧、老人们康复的笑脸、师徒们记牢的用量,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融在了每一桶豆壳肥水里,每一句顺口的口诀里,每一次精准的配药里。

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老人能抬起的胳膊;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徒弟们背熟的三症口诀。”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延续,是神农传承最贴己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