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21章 采收加工 数据通村网

太极医道传承 第221章 采收加工 数据通村网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林辰刚把山南村的薄荷标本夹进手册,手机就收到三条新消息 —— 都是周边村的反馈。西坡村李书记说 “薄荷采收了,晒得太干全碎了,没法煮茶”;北岭村王医长发来语音 “AI 离线记了 10 条日志,没网传不上去,医生随访看不到最新情况”;张主任则提了 “上次培训的医生反馈,还是不敢给老人调草药用量,想再要次现场实操课”。

他指尖划过屏幕,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这些问题都藏在 “基层实操” 的细节里,也是之前推广时没顾上的盲区。“得找李教授和赵天宇一起去趟西坡村,那边采收的草药最多,先解决加工问题。” 林辰给苏晓冉发消息,顺便把三条反馈转发给李教授和张主任。

半小时后,李教授的电话打了过来,背景里有翻动纸张的声音:“我查了老资料,薄荷和艾草采收后不能直接暴晒,得‘半晒半阴’—— 先晒两小时让表面脱水,再移到阴凉处阴干,这样叶子不碎,药效还在。我带套老竹筛过去,教村民怎么控时间。”

赵天宇也很快回复:“离线数据同步的问题,我想了个法子 —— 给 AI 加个‘U 盘导出’功能,村医把数据存在 U 盘里,到镇上有网的地方就能同步;再做个‘简易同步指南’,配着图片,一看就会。”

第二天一早,几人驱车往西坡村赶。车子刚停在村口,就看见李书记领着几个村民在晒场等候,地上摊着不少碎掉的薄荷叶,刘奶奶蹲在旁边叹气:“俺们怕晒不干发霉,就搁太阳下晒了一整天,结果叶子全碎了,心疼得慌。”

李教授蹲下来,拿起片碎叶捻了捻:“薄荷含挥发油,晒太干油就跑了,煮茶也没香味。来,我教你们用竹筛晒。” 他把带来的竹筛摆开,让村民把新鲜薄荷铺在筛上,厚度刚好盖住筛底:“上午 9 点到 11 点晒,这时候太阳不烈;11 点后移到屋檐下阴干,傍晚收的时候叶子还是完整的,药效也保住了。”

刘奶奶试着铺了一筛,手有点抖:“俺眼神不好,咋知道晒够两小时?” 小石头从包里掏出个旧闹钟,是青山村老人送他的:“奶奶,俺把闹钟定好,响了就移到屋檐下,俺陪着您晒。”

晒场边很快热闹起来,村民们围着竹筛学铺薄荷,小石头帮着定闹钟,苏晓冉则用手机拍步骤 —— 铺叶、晒制、阴干,每张照片都配着简单的字:“铺薄点,晒两小时,阴干收”,准备做成 “草药加工手册”。

另一边,赵天宇在村委会里调试 AI 系统。他把平板连上台式机,插入 U 盘,点击 “导出离线数据”,屏幕上立刻显示 “日志 10 条,图片 5 张,正在导出”。“王医生,您看,导出后把 U 盘插在有网的电脑上,点‘导入’就能同步,村里没网也不怕数据丢了。”

王医生凑过来试了试,导出一条北岭村的日志,界面上还弹出 “同步提示”:“建议每周去镇上同步一次,或联系有网的村医帮忙”。“这个好!之前记了日志传不上去,医生随访时总拿旧数据,现在再也不用愁了。”

张主任则在村卫生室里,组织了场 “实操小课堂”—— 来的都是周边村的村医,每人手里拿着之前的 “跨村随访手册”,还有新打印的 “草药用量速查表”。“上次培训后,有医生说‘不敢调量’,今天咱们就现场模拟 —— 比如老人说‘喝了薄荷茶还嘴干’,该加多少麦冬?”

张主任拿出模拟的日志本,上面写着 “嘴干、舌苔偏红”,医生们凑过来讨论,有的说加 2 克,有的说加 3 克。“看这个表,” 张主任指着速查表,“舌苔红、嘴干,麦冬加 3 克,要是同时有咳嗽,再加 2 克枇杷叶 —— 都是村里能找到的草药,按表加,错不了。”

一位年轻医生试着按表配药,张主任在旁边看:“薄荷 3 克,麦冬 3 克,煮 5 分钟,这个量刚好适合老人,不会太寒也不会没效果。” 医生点点头,在手册上标注:“西坡村薄荷多,麦冬可从青山村调”,把村际互助也记了下来。

中午,西坡村的村民留大家吃饭,饭桌上摆着刚煮的薄荷麦冬茶 —— 用新学的方法加工的薄荷,煮出来的茶清香扑鼻,比之前碎叶煮的更润口。刘奶奶端着茶碗,笑着说:“按教授教的法子晒的薄荷,煮出来不涩,俺家老头子喝了两碗,说嘴不干了。”

李教授喝着茶,看向晒场上整齐的竹筛:“基层的草药加工,不用复杂设备,一把竹筛、一个闹钟就够了。所谓‘实用创新’,就是把这些小细节解决好,让村民能上手,药效不流失。”

赵天宇则掏出平板,给大家看刚更新的 “数据同步指南”—— 封面是西坡村的晒场照片,里面画着 U 盘导出的步骤,像连环画一样:“第一步,插 U 盘;第二步,点导出;第三步,去镇上同步。” 村民们凑过来看,都说 “这个能看懂,比文字简单”。

张主任翻着医生们的培训笔记,上面记满了实操心得:“西坡村薄荷加工:9 点晒,11 点移阴处”“麦冬用量:舌苔红加 3 克”—— 都是跟着现场实操记的,比单纯的理论笔记实用多了。“以后培训就得这样,带着问题来,跟着村民的节奏学,才能真落地。”

下午离开西坡村时,李书记塞给林辰一包加工好的薄荷:“这是按教授教的法子晒的,俺们分了点给北岭村,让他们也学学。等下次采收,俺们还想请小石头来教认草药,他说话俺们听得懂。”

小石头立刻点头:“俺下周就来!俺还带青山村的枇杷叶,教你们煮枇杷叶茶,配着薄荷喝,又润又安神。”

车子驶离西坡村,林辰看着窗外 —— 晒场上的竹筛还摆得整齐,村民们正忙着收薄荷,小石头跟着李书记往草药地走,手里拿着他的草药日志,要去看西坡村的艾草长势。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暖意顺着指尖漫到心里,像是在呼应这满村的忙碌与暖意。

赵天宇在副驾驶座上,对着电脑调试 “蓝牙同步” 功能:“以后村里有蓝牙的手机,就能直接连平板同步数据,不用带 U 盘了,更方便。” 苏晓冉则在整理 “草药加工手册”,把西坡村的晒制步骤、青山村的枇杷叶处理、溪头村的薄荷煮法都汇总进去,每步都配着村民实操的照片。

“你看,” 林辰指着手机里的多村微信群,里面西坡村发了薄荷加工的视频,北岭村回复 “俺们明天就试”,青山村则说 “小石头去了西坡,俺们帮着整理日志”—— 满屏的互动,都是带着温度的互助。

张主任看着群消息,笑着说:“当初评审时,我还担心你的方案‘太基层’,怕推广不开。现在才明白,‘基层’不是缺点,是根 —— 扎在根上的法子,才能长出这么多互助的枝桠。”

林辰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颁奖时李教授说的话:“医学的巅峰,从来不是多先进的技术,是让每个需要的人都能用上好法子。” 此刻他才真正懂了 —— 所谓 “巅峰对决”,从来不是输赢,是像现在这样,一群人围着基层的小问题,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把神农医道的 “仁心”,变成村民手里的竹筛、杯里的热茶、屏幕上的简单步骤。

车子驶进市区时,夕阳把云彩染成了暖黄色。林辰在群里发了张西坡村晒场的照片,配文:“薄荷晒得香,数据传得畅,多村互助忙 —— 这才是最好的‘对决’。”

很快,群里就热闹起来:李教授发了 “草药加工手册” 的初稿,张主任发了下次实操培训的时间,赵天宇发了 “蓝牙同步” 的演示视频,各村的村民都在下面回复 “俺们要学”“俺们能帮着教”。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超越了比赛本身 —— 它是李教授手里的竹筛,是赵天宇的同步功能,是张主任的实操手册,是小石头跨村的脚步,是每个村民认真学习的模样。而这些,就是神农医道最踏实的传承,是 “巅峰” 真正的意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