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15章 结果揭晓 薪火向基层

太极医道传承 第215章 结果揭晓 薪火向基层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第二天一早,医学中心的报告厅比前一天更热闹。走廊里挤满了等待结果的选手和观众,林辰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赵天宇站在角落,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是调整后的 AI 系统界面。

“林医生,早。” 赵天宇主动迎上来,语气比昨天平和了许多,“我连夜把系统里的诊断阈值调回了原始数据,还加了‘基层适配模式’—— 把专业术语改成了通俗说法,比如‘情绪低落’会标注‘不想说话、没力气干活’,方便村民理解。”

林辰凑过去看,屏幕上的界面确实简洁了不少,还多了个 “随访记录入口”,能直接上传手写日志的照片。“这样很好,基层需要的就是‘看得懂、用得上’的东西。”

两人刚说完,报告厅的灯光暗了下来。组委会主席走上台,手里拿着评审汇总表,台下瞬间安静下来。“经过评委连夜复核与讨论,本次全国医学大赛‘中西医结合创新’赛道的金奖,授予林辰医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方案’。”

掌声瞬间响起来,林辰下意识摸了摸胸口的玉佩 —— 暖意轻轻贴着掌心,像是在为这份认可高兴。他走上台时,李教授和张主任也起身,从主席手里接过证书,亲手递到他手里。

“我们想先说说为什么选这个方案。” 李教授拿着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昨天核对数据时,最打动我们的不是‘40% 睡眠提升’这个数字,而是笔记本里小石头写的‘王爷爷今天笑了’。医学的终点不是数据,是人的状态 —— 这个方案做到了。”

张主任接着补充:“它解决了基层的两个核心问题:缺医生,就培训村民互助;缺设备,就用田间劳作代替复杂干预。我们评审时最看重‘可持续’,这个方案不用依赖资金投入,靠的是人的参与,这在偏远山村,比任何 AI 系统都更扎根。”

台下传来赞同的点头声,有位基层医院的医生举手:“请问组委会会推动这个方案的试点吗?我们医院对接的几个山村,特别需要这样的法子。”

组委会主席笑着点头:“已经决定了,首批试点就选在林辰医生合作的青山村,后续会组织专家跟进指导。我们还计划把方案里的‘村民健康助手’模式,推广到更多山村。”

林辰接过话筒,心里忽然想起青山村晒场上的竹筛和枇杷叶,胸口的玉佩又热了点 —— 像是在提醒他,别忘初心。“我有个请求,试点启动前,想请各位评委和专家去青山村看看。那里有最真实的实践场景,有会记草药日志的小石头,还有等着用这些法子的老人,他们才是这个方案真正的‘创作者’。”

李教授眼睛亮了:“我们正有此意!中医讲究‘接地气’,去基层看看,才能知道方案该怎么优化得更贴合实际。”

散会后,苏晓冉抱着一摞资料跑过来,脸上满是笑意:“组委会刚把青山村试点的对接函发过来,还特意加了‘草药种植指导’的预算,想帮村里扩大草药地,这样后续试点不用愁草药来源。”

赵天宇也走过来,手里拿着平板:“我调整了 AI 系统的‘基层模式’,还加了‘草药用量查询’功能 —— 输入村民的症状,比如‘舌苔白、睡不好’,就能推荐对应的酸枣仁用量,和林医生的方案完全适配。等去青山村,我想现场测试下,看看村民能不能上手。”

林辰点头:“正好,小石头对草药特别熟悉,他能帮着判断系统推荐得准不准。”

接下来的三天,几人忙着整理试点资料。苏晓冉把青山村的病例按 “体质类型” 分类,标注出对应的草药调整方案;赵天宇带着技术团队,把 AI 系统装在轻便的平板电脑上,还录了小石头的语音导航 ——“大家好,俺是小石头,按俺说的步骤,就能查草药用量啦”;林辰则翻出青山村的地图,在上面标注出草药地、晒场、神农庙的位置,准备给评委做向导。

出发去青山村的前一天,林辰给赵村长发了电话。电话刚接通,就听见小石头的声音抢着传来:“林医生!是不是要带城里的专家来呀?俺把草药日志都整理好了,还教虎子认了枇杷叶,到时候俺给专家们讲怎么用叶子煮茶安神!”

赵村长的声音也透着高兴:“村里已经把晒场打扫干净了,老人们都等着呢。王爷爷还说,要给专家们煮他最拿手的紫苏杏仁茶,让他们尝尝‘疗愈茶’的味道。”

挂了电话,林辰看着桌上的试点方案,忽然明白 —— 这场医学竞赛的金奖,不是终点,是起点。就像李教授说的,医学的根在基层,而他要做的,就是把神农传下来的温暖法子,顺着这个起点,扎进更多山村的泥土里。

出发那天,天气格外好。车子驶离市区,往青山村的方向开。李教授坐在副驾驶,手里翻着林辰整理的 “山村实践手册”,时不时停下来问:“这个‘体质适配表’,是你和村民一起总结的?”

“大部分是老人们的经验。” 林辰指着手册上的 “舌苔白加麦冬”,“李奶奶第一次喝合欢皮茶上火,她自己说‘以前上火就喝麦冬水’,我们才试着加了麦冬,后来就成了固定调整方案。”

张主任坐在后排,拿着赵天宇的平板,测试 “基层模式”:“这个语音导航真不错,不用认字也能操作。要是每个山村都有个‘小石头’,这系统就能真正用起来。”

赵天宇笑着说:“我还加了‘反馈入口’,村民用着觉得不准,能直接提交意见,我们远程调整。这样不用反复跑基层,也能让系统越来越贴合实际。”

车子快到村口时,远远就看见老槐树下站着一群人。小石头举着个红色的本子,是他的草药日志,封面上还画了颗枇杷树;王爷爷坐在小马扎上,旁边放着个陶罐,里面是刚煮好的紫苏杏仁茶;赵村长则拿着块木牌,上面写着 “青山村中西医结合试点基地”,字是用红漆写的,透着朴实的郑重。

车子停下,小石头第一个跑过来,把日志递到李教授手里:“爷爷,您看俺记的!这页是王爷爷喝了茶后的反应,俺画了个笑脸,代表他高兴!”

李教授接过日志,翻到那页,歪歪扭扭的字迹旁,确实画着个圆滚滚的笑脸,旁边还写着 “茶喝了两碗”。他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记的比城里的病历还认真,你才是真正的‘基层健康助手’。”

王爷爷颤巍巍地端着茶碗走过来,递给张主任:“大夫,尝尝俺煮的茶,林医生说这能安神。俺喝了三个月,现在夜里能睡整觉了。”

张主任接过茶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走。他看向旁边的草药地,绿油油的艾叶和枇杷树长得正好,几个村民正在地里摘草药,动作熟练。“这里的场景,比在报告厅听一百遍方案都直观。”

接下来的两天,评委们跟着林辰走遍了青山村。在神农庙,看老人们用粗布缝草药包;在晒场,看小石头教小孩认枇杷叶;在草药地,看村民们按 “体质适配表” 采摘不同用量的草药。李教授还现场指导村民调整麦冬的用量,把专业知识化成 “舌苔白就多摘两片” 的通俗说法。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里测试 AI 系统,围过来的村民不少。虎子妈试着输入 “娃最近不想吃饭、没精神”,系统很快推荐 “山楂麦芽茶”,还配了小石头的语音讲解:“俺妈以前给俺煮过,加一勺红糖,好喝还消食。”

“真管用!” 虎子妈笑着说,“不用去镇上,在家就能查,太方便了。”

离开青山村那天,李教授把林辰拉到一边,手里拿着本新的《本草纲目》:“这个送给你。你要记住,中西医结合的核心,不是把两种方法拼在一起,是像你在村里做的这样 —— 贴着人的需求,找最实在的法子。这才是对‘创新’最好的传承。”

林辰接过书,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他看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青山、老槐树,还有那道举着日志挥手的小小身影,忽然明白 —— 所谓 “巅峰对决”,从来不是赛场的输赢,是让那些藏在基层的、带着温度的医道,能被更多人看见、用上、传下去。

车子驶回市区时,苏晓冉正在整理试点反馈表,赵天宇则在调整 AI 系统的 “山村数据库”。林辰翻开李教授送的书,在扉页上写下:“医道在基层,传承在人心 —— 记青山村的小石头与老人们。”

胸口的玉佩还带着暖意,像是在呼应这份初心。他知道,青山村的试点只是开始,往后还有更多山村等着这些法子,还有更多 “小石头” 等着学习传承。而他要做的,就是带着这份神农医道的温暖,一直走下去,把赛场的认可,变成基层的踏实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