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34章 淘米腐熟 主辅辨症

太极医道传承 第234章 淘米腐熟 主辅辨症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林辰刚把上一章的 “豆壳补肥记录” 和 “三症口诀反馈” 整理成档案,多村的求助消息就挤爆了微信群。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视频:田边的艾草苗蔫了一片,根部发黑,“按之前的法子埋了豆壳,没几天苗就枯了,扒开土看,豆壳还发着白,一点没烂”;溪头村李书记附了张随访表,上面画着 “月亮 心跳 咳嗽” 的符号,“张奶奶又失眠又心慌还咳,徒弟们对着三症口诀乱了套,先加枣仁又加紫苏,最后药味杂得老人喝不下去”;邻村的小虎更急,发了段配药视频,“抓药时‘小半把’总没准头,有的徒弟抓多了,老人喝了上火,有的抓少了,症状没缓解,AI 里的用量说明还是太笼统”。

林辰指尖划过 “豆壳没烂”“主辅症乱”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 “实操偏差” 往往藏在 “细节判断” 里,得把方案磨得更 “好上手”。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多村用豆壳补肥烧了苗,是豆壳没腐熟;三症口诀里主辅症分不清,能不能教村民用‘看腐熟’‘辨主症’的土法子?村里肯定有淘米水,或许能加速豆壳腐熟。”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没腐熟的豆壳会发酵烧根,用淘米水拌豆壳,按‘1 斤豆壳加 2 碗淘米水’的比例,装在旧桶里封 3 天,闻着不臭、看着发黑就是熟了;三症要先问‘最难受的’,比如张奶奶最愁失眠,就以枣仁为主,心慌加柏仁,咳嗽加梨皮,主次分明就不乱。我这就带淘米水和腐熟豆壳去青山村,现场教判断。”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三症案例表皱眉:“徒弟们记不住‘主辅’,得编‘三步辨症法’,用口语化的步骤,比如‘第一步问 “最难受啥”(主症),第二步说 “还咋不舒服”(辅症),第三步对口诀加配料’,再做‘主辅症卡片’,主症画红圈,辅症画蓝圈,一看就懂,教的时候也顺。”

“再加个‘用量对照卡’,用村里的粗瓷碗当参照。” 林辰补充道,“比如‘小半把枣仁 = 半碗底’,‘1 片梨皮 = 碗边大’,不用记克数,看碗就对,徒弟们抓药时比着碗来,不会差太多。”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 AI 加‘豆壳腐熟判断’模块,上传豆壳照片,系统自动按‘颜色(黑 \/ 白)、气味(臭 \/ 不臭)’标‘能? \/ 不能用’;三症模块加了‘主辅症选择’,先让选‘最难受的’,再跳辅症选项,还配着‘半碗底用量’的照片,比光靠说靠谱。”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画操作界面:“我还加了‘师徒配药考核’,徒弟抓药后拍‘碗底用量’的照片上传,系统自动比对‘标准量’,师傅能远程打分,不用再跑各村盯着,省时间还能统一标准。”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蔫苗旁,手里捏着没腐熟的白豆壳,眉头皱得紧紧的:“埋了这些豆壳,苗就一天比一天蔫,有的根都烂了,冬储的草药可咋整?”

李教授从布袋里掏出两袋豆壳,一袋发黑不臭,一袋发白刺鼻:“大家看,能?的豆壳是这样 —— 发黑、闻着有土味,不臭;不能用的发白、闻着冲鼻,埋土里会烧根。用淘米水拌豆壳,装桶封 3 天,每天开一次口透气,很快就能熟。”

他现场拿旧桶演示,倒 1 斤豆壳加 2 碗淘米水,封上盖子:“三天后打开闻,不臭就能用,埋的时候离根 10 厘米,别直接挨着根,保准不烧苗。”

村民们赶紧找来旧桶和淘米水,王奶奶边拌边问:“教授,熟了的豆壳除了埋土里,还能咋用?俺家还有不少,不想浪费。”

“能!” 李教授笑着说,“泡水里当叶面肥,喷在艾草叶上,叶子更绿,煮茶也更有味道,一点不浪费。”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师徒们教 “三步辨症法”。他手里举着张奶奶的随访表,先画红圈标 “失眠”:“第一步,问张奶奶‘最难受啥’,她说‘睡不着’,这就是主症,先加枣仁半碗底;第二步,问‘还咋不舒服’,她说‘心慌、咳嗽’,这是辅症,加柏仁半碗底、梨皮 1 片;第三步,对口诀‘失眠为主枣仁先,心慌柏仁咳梨添’,一点不乱。”

小虎跟着练,对着旁边的李爷爷问:“爷爷最难受啥?” 李爷爷说 “心慌”,小虎立刻标红圈:“主症心慌加柏仁,再问还咋不舒服 —— 哦,您还咳,加梨皮,对不对?” 张主任笑着点头:“对!就是这么辨,比死记口诀管用。”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村民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豆壳腐熟”,上传发白的豆壳照片,系统立刻弹出:“不能用!发白、可能有臭味,建议用淘米水拌桶封 3 天”;再点 “三症辨症”,先选 “最难受:心慌”,再勾 “辅症:咳嗽”,屏幕直接跳出:“柏仁半碗底 梨皮 1 片,煮 8 分钟”,还配着半碗底柏仁的照片。

溪头村的张奶奶正好来配药,小虎按 AI 方案抓药,用粗瓷碗比着量,煮好端给老人。老人喝了两口,点头说:“这药不杂味了,喝着舒服,心里也没那么慌了。”

晒场角落,林辰组织 “配药实操考核”。徒弟们轮流给模拟的 “老人” 配药,用碗底比量,再拍照片传 AI 打分。小虎给 “失眠 心慌” 的 “老人” 配药,抓的枣仁和柏仁正好是半碗底,AI 标了 “优秀”,小虎兴奋地说:“以后按碗来,再也不怕抓多抓少了!”

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艾草田里,村民们已经把没腐熟的豆壳挖出来,换成熟豆壳,有的还在喷豆壳叶面肥;晒场上,张奶奶喝着药,脸上没了之前的愁色;徒弟们围着 AI 查考核结果,有的对着碗底调整用量;赵天宇的平板里,各村的反馈不断,“熟豆壳埋了,苗不蔫了”“三症配药不杂味了”。

赵村长捧着刚喷过叶面肥的艾草叶,笑着说:“这下苗肯定能缓过来,冬储的草药够了,老人们的三症也有准法子治,再也不用瞎琢磨了。”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 “腐熟笔记”,上面画着旧桶和淘米水,写着 “3 天、不臭、发黑”。“以前总觉得‘腐熟’得靠专业设备,现在才知道,村里的旧桶、淘米水,就是最好的‘工具’—— 基层需要的不是精准到天,是‘一看就辨,一弄就成’。”

张主任翻着徒弟们的考核成绩,上面贴着碗底配药的照片,大多标着 “优秀”。“医学的‘靠谱’,不是写在书本里,是落在徒弟们的碗底量里,是老人们喝药时的舒服里。”

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 AI 数据感慨:“以前做 AI,总想着‘功能先进’,现在才明白,‘直观’比‘先进’重要 —— 把‘不能用’标清楚,把‘半碗底’拍出来,看似简单,却能让村民真敢用、真会用,这才是‘实用创新’。”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半碗底的柏仁,指尖还留着艾草的清香。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用专业设备腐熟豆壳,是让淘米水拌旧桶出熟肥;不是用复杂理论辨三症,是让 “问主症、比碗底” 落地;不是让 AI 列满数据,是直接给 “能辨能用” 的指引;是让李教授的淘米水浸在豆壳里,张主任的红圈标在主症上,赵天宇的照片贴在用量旁。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青山村发了喷过叶面肥的艾草田视频,叶子绿得发亮;溪头村发了张奶奶的笑脸照,配文 “药不杂味了,能睡安稳觉了”;邻村的徒弟发了碗底配药的照片,标注 “AI 打优秀,俺也会配三症药了”—— 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安心。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李教授的淘米水、张主任的红圈、赵天宇的碗底照片,是村民们救活的苗、老人们舒服的饮、师徒们精准的量,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融在了每一桶腐熟的豆壳里,每一次清晰的辨症里,每一碗见底的草药里。

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老人们喝药时‘不杂味’的点头;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徒弟们对着碗底量准的半碗柏仁。”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延续,是神农传承最贴心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