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24章 稻壳防潮 日志连师徒

太极医道传承 第224章 稻壳防潮 日志连师徒

作者:夏紫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17 15:06:22

林辰刚把 “师徒结对” 的照片整理进基层档案,手机就响了。是青山村赵村长的电话,背景里混着村民的叹气声:“林医生,俺们村新收的艾草,存进陶罐才五天就长霉了,外层的叶子黏糊糊的;新结对的师徒也出了问题 —— 小石头教邻村的小虎认‘干湿度’,小虎记不住‘叶片捏不粘手’的标准,昨天把没晒干的薄荷就装罐了,这冬储可咋整啊?”

林辰指尖摩挲着档案里的 “冬储手册”,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 “实操断层”,从来比理论难题更棘手。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多村冬储的草药潮坏了,之前的草木灰防潮适合短期,冬储得更持久的法子,村里稻壳多,能不能用这个?”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顿了顿,很快有了思路:“干稻壳吸潮还透气,按‘一层稻壳一层草药’的比例装罐,最底层铺两指厚稻壳,顶层再盖一层,罐口用粗布裹稻壳封紧,比草木灰防潮久一倍。我这就带袋干稻壳去青山村,现场教村民分层装。”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翻着基层医生交的 “师徒教学反馈”:“新师徒大多只靠口头教,没记录没检查,小虎记不住干湿度标准,就是因为没落地的教学依据。得搞个‘师徒互签日志’,徒弟学完签字,师傅检查签字,确保教到位、学到手。”

“日志得简单好写。” 林辰想起村里老人的文化水平,补充道,“就列‘今日学啥’‘会不会’‘师傅评’三栏,用‘√’‘x’和笑脸符号记录,不用写复杂字,小虎这样的娃也能填。”

张主任立刻翻出纸笔速写:“我加个‘实操打卡’栏,比如学‘判断干湿度’,就让徒弟当场捏片叶子,师傅拍照片贴在日志上,比光靠说靠谱。”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 AI 系统的冬储提醒太滞后 —— 村里湿度超 80% 时才提示‘该翻晒’,但草药已经潮了,得提前预警才行。”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对着湿度数据皱眉:“我想把‘滞后提醒’改成‘提前预警’,当湿度快到 70% 时就弹窗,还加个‘师徒打卡’入口,师傅教完能上传日志照片,系统自动关联对应村的湿度数据,方便后续查问题。”

“再加个‘干湿度判断小视频’。” 林辰想起小虎的困惑,“让小石头录个‘捏叶片’的视频 —— 捏紧松开不粘手,就是干了;粘手就是潮,这样小虎一看就会,比文字说明管用。”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几个村民蹲在晒场边,面前摊着几捧发霉的艾草,叶子上的霉点像撒了层灰:“俺们按之前的法子,只在罐底铺了草木灰,没几天就潮了,心疼得老人们直拍大腿。”

李教授蹲下来,从布袋里倒出干稻壳,抓了一把递过去:“这东西比草木灰透气,按‘一层稻壳一层草药’装,我教你们 —— 先在罐底铺两指厚稻壳,放一层艾草,再撒薄稻壳,直到装满,最后用粗布裹稻壳塞紧罐口,潮气进不来还能透气。”

村民们赶紧找来陶罐和稻壳,跟着动手。王奶奶边装边问:“教授,这稻壳用完还能要吗?俺们村稻壳多,要是能重复用,就更省了。”

“能!” 李教授笑着说,“晒干净还能再用,开春种草药时,拌进土里还能当肥料,一点不浪费。”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新师徒们发 “互签日志”。封面印着简单的图案:稻壳裹着草药,旁边画着师徒牵手。翻开第一页,“今日学啥” 栏印着 “判断草药干湿度”,下面留着贴照片的小方框;“会不会” 栏画着笑脸和哭脸,“师傅评” 栏画着星星。

“小虎,你今天学‘捏叶片’,就按这个来。” 张主任蹲下来,教小虎捏起片艾草叶,“捏紧松开,看手粘不粘 —— 不粘就画笑脸,粘就画哭脸,再让小石头拍张你捏叶子的照片贴上,以后忘了就翻日志看。”

小虎试着捏了片干艾草,松开手干干净净,他兴奋地在 “会不会” 栏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小石头在 “师傅评” 栏画了颗星星,还在旁边写:“今天学会啦!”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新师徒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冬储预警”,屏幕立刻弹出青山村的实时湿度:“现在湿度 68%,快到预警线了,系统会提前两小时提醒‘该翻晒’;你们教完课,点‘师徒打卡’上传日志照片,系统会存进村里的档案,下次查问题能直接看。”

小虎凑过来,点了下 “干湿度视频”,屏幕里立刻跳出小石头的身影:“大家好,俺是小石头,判断干湿度要捏叶片 —— 这样捏紧,松开不粘手就是干的,粘手就是潮的,别装罐哦!”

小虎看完笑了:“小石头哥说得明白!比俺记‘捏不粘手’好懂多了!”

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晒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的陶罐里,稻壳和草药层层叠叠,罐口裹着粗布稻壳,整整齐齐排在房梁下;新师徒们的日志本上,贴满了捏叶片的照片,笑脸画得密密麻麻;赵天宇的平板里,青山村的湿度数据旁,多了条 “师徒打卡成功” 的记录。

王奶奶抱着刚装完的艾草罐,凑到林辰身边:“林医生,你看俺装的对不对?一层稻壳一层草,罐口也塞紧了,这下冬天肯定坏不了,还能给邻村的娃煮茶喝。”

林辰接过罐子,掂了掂,稻壳的蓬松感隔着粗布都能感觉到:“对!这样存到开春都没问题,等明年种新草药,这稻壳还能当肥料,一点不浪费。”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 “防潮笔记”,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稻壳:一层草一层壳,罐口裹布”,还画了个小陶罐。“以前总觉得‘防潮’得靠专业设备,现在才知道,村里的稻壳就是最好的‘防潮剂’—— 基层的智慧,比实验室的理论更接地气。”

张主任翻着师徒们的互签日志,照片里的小虎正认真捏着叶片,小石头在旁边比着 “oK” 手势。“这日志不光是记录,更是把‘师徒情’落在纸上 —— 小虎看到自己画的笑脸,会更愿意学;小石头看到自己评的星星,会更用心教,比单纯的‘考核’管用。”

赵天宇则对着电脑里的 “预警数据” 感慨:“之前的系统总想着‘提醒问题’,现在才明白,得‘提前预防’ ‘记录过程’—— 基层需要的不是‘出了问题再补救’,是‘不出问题’的踏实,是‘学有依据’的安心。”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片晒干的艾草叶,指尖还留着稻壳的细粒。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把复杂技术搬去山村,是让稻壳变成 “防潮剂”,让日志连起 “师徒心”,让 AI 系统学会 “提前说话”;是让李教授的知识落在陶罐里,张主任的想法写在日志上,赵天宇的技术贴在村民的需求里。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邻村的小虎发了张 “装罐成功” 的照片,配文 “按稻壳法装的,师傅评了星星!”;溪头村发了 AI 预警的截图,写着 “湿度 69%,提前翻晒,没潮!”;基层医生发了张 “师徒日志” 的照片,标注 “教学有记录,查问题方便多了”。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传承”,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稻壳的防潮力,是日志的牵动力,是 AI 的预警力,更是师徒之间的心意力,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种进了每一个冬储的陶罐里,每一本互签的日志里,每一次提前的预警里。

晚上,林辰在基层档案的扉页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村民罐里‘不发霉的艾草’;所谓师徒,不是纸上的结对,是日志里‘一起画的笑脸’。”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终点,是神农传承最踏实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