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158章 老陶匠沉眠惑与开窍醒神护陶魂

清晨的南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药柜上的远志、石菖蒲还带着晒干后的辛香,林辰刚把老竹匠陈师傅的复诊记录归档,就见护士小周急急忙忙跑进来,手里攥着张转诊单,纸角都被捏得发皱。

“林医生、张教授,神经内科刚转来个患者!” 小周的声音带着点急促,“患者昏迷三个月了,西医试过高压氧、促醒药物都没用,家属抱着最后希望求到咱们科,科主任让您二位去会诊。”

张教授放下手里的《本草纲目》,拿起帆布包:“走,去看看。” 林辰赶紧跟上,心里还想着前几天陈师傅编的竹笔筒 —— 这阵子接触的老工匠,个个把手艺当命,要是转来的患者也是手艺人,不知又藏着多少对 “重拾手艺” 的期盼。

神经内科病房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病床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静静躺着,身上插着鼻饲管和输液针,手腕上还沾着点未洗干净的陶土痕迹,床头柜上摆着个半成型的青瓷小杯,杯沿刻着细碎的梅纹,透着股温润的匠气。

“这是赵师傅,做了四十年陶艺,” 神经内科的李医生迎上来,递过病历本,“三个月前在窑房拉坯,脚下沾了陶土打滑,后脑勺撞到拉坯机底座,当时就昏迷了。ct 显示颅内有少量出血,血肿吸收后还是没醒,肌电图、脑电图都做了,只能说神经还有微弱反应,没找到更好的办法。”

病床边,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红着眼眶站起来,自称是赵师傅的女儿小赵,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陶刻刀:“我爸一辈子就爱做陶艺,昏迷前还在赶一批青瓷梅瓶,说要送给省里的非遗展 —— 西医说没太大希望,可我总觉得他能听见,每天跟他说做陶的事,他手指偶尔会动一下。”

林辰走到病床边,看着赵师傅的脸,老人面色苍白,呼吸平稳,只是眼皮紧闭,像陷入深沉的睡眠。他刚想伸手按在赵师傅的手腕上探脉,指尖还没碰到皮肤,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突然轻轻热了起来,一股温流顺着指尖漫开 —— 瞬间,他仿佛能 “触到” 赵师傅体内的经络:颅内气血虽有淤滞,却不像完全堵死的死结,像被薄霜裹住的溪流,还有微弱的生机;尤其是百会穴和涌泉穴附近,隐隐透着点可唤醒的 “气感”,只是需要外力引导。

“张教授,赵师傅的经络还有生机。” 林辰收回手,声音里带着笃定,“虽然淤滞得厉害,但没到完全闭塞的程度,或许能试试开窍醒神的法子。”

张教授点了点头,翻开帆布包里的《千金方》,指着其中一页:“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提过‘昏沉不醒者,当以开窍药通其窍,以穴位按其脉,以凝神导其气’—— 赵师傅是陶艺匠,长期弯腰拉坯,腰腹经络本就有些劳损,加上头部外伤,气血淤阻在清窍,得双管齐下。”

他顿了顿,对着小赵和林辰细说方案:“第一,耳穴压豆,选神门、脑、皮质下这三个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朵上,每天按压三次,每次一分钟,刺激神经唤醒;第二,中药鼻饲,用远志、石菖蒲各五钱,当归、川芎各三钱,煮成浓汁过滤后鼻饲,这几味药能开窍醒神、活血通络,比单纯用西药温和;第三,穴位按摩,每天按百会、涌泉、内关三个穴,百会穴用指腹顺时针按,涌泉穴从脚尖往脚跟推,内关穴按到酸胀,配合凝神引导,帮气血通到清窍。”

“凝神引导就是祝由术的核心,” 张教授看向林辰,“你之前唤醒植物人用过,这次要更耐心,每天固定时间做,让赵师傅形成‘气感记忆’,更容易被唤醒。”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辰每天雷打不动往神经内科跑。早上七点,他会先给赵师傅换耳穴贴,按压时轻声说:“赵师傅,该醒醒了,您的青瓷梅瓶还没做完呢。” 中午十二点,配合护士做中药鼻饲,看着药液缓缓流进鼻饲管,心里默默数着时间;下午四点,是穴位按摩的时间,按百会穴时,他会凝神静气,让玉佩的温意顺着指尖渗入,像在引导淤滞的气血慢慢流动;按摩涌泉穴时,小赵会在旁边读父亲以前写的陶艺笔记:“拉坯要稳,像守着窑火的温度,急不得……”

第七天傍晚,林辰按涌泉穴时,突然感觉到赵师傅的脚趾轻轻动了一下,像被挠了痒似的。他赶紧停手,小赵也凑过来,声音发颤:“爸,您是不是听见了?我是小桃啊!” 赵师傅的眼皮动了动,却没睁开,只是手指又轻轻蜷了一下,碰到了小赵手里的陶刻刀。

“有反应就好,” 张教授听说后,笑着拍了拍林辰的肩,“气血开始通了,再坚持几天,说不定就醒了。”

第十五天早上,林辰刚按完百会穴,就见赵师傅的眼皮慢慢掀开一条缝,眼神还有些浑浊,却直直地盯着床头柜上的青瓷小杯。小赵激动得哭出声:“爸!您看见杯子了吗?那是您没做完的!” 赵师傅的嘴唇动了动,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火…… 窑火……”

“窑火还等着您呢!” 林辰赶紧说,“您醒了就能去窑房,接着做您的青瓷梅瓶。”

又过了三天,赵师傅已经能简单说话,甚至能在搀扶下坐起来,看到小赵拿来的陶轮模型时,还能伸手摸一摸,说:“轮…… 慢了……”

出院那天,小赵抱着面鲜红的锦旗走进中医科,上面绣着 “妙手醒陶艺魂 仁心护匠人” 十个金字,边缘还缝着细碎的青瓷色丝线,像赵师傅常刻的梅纹。“这锦旗是我找绣娘特意做的,” 小赵把锦旗递到林辰手里,“我爸说,要是没有您,他就再也摸不到陶土了 —— 现在他每天都要在院子里捏会儿陶泥,说等恢复好了,要给您做个青瓷笔筒,比陈师傅的竹笔筒还结实。”

锦旗送来时,中医科挤满了人,之前的老竹匠陈师傅、老绣娘郑师傅也来了,陈师傅笑着说:“林医生,您可真行!咱们手艺人的命,您都能给拉回来!” 护士们也围着看,小周笑着说:“现在其他科室都知道咱们科有个‘能唤醒沉眠者’的林医生,昨天骨科还来问,能不能帮他们会诊个长期昏迷的患者呢!”

中午休息时,张教授看着墙上的锦旗,对林辰说:“你看,这就是‘因人施术’的好处 —— 赵师傅是陶艺匠,咱们提他的青瓷梅瓶、窑火,比说别的更能唤醒他的意识;用中药鼻饲、耳穴压豆,比单纯按摩更贴合他的情况。你身上的传承,不仅是能‘见’病灶,更是能‘懂’患者,这才是最难得的。”

林辰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玉佩透着淡淡的温意,像还留着按摩时的气感。他看着窗外,仿佛能看到赵师傅在窑房里拉坯的样子,陶轮转着,陶泥在手里慢慢变成想要的形状 —— 就像医者的手,在耐心与仁心里,慢慢唤醒沉眠的生命,守护那些藏在手艺里的魂。

清晨的南华市第一医院中医科,药柜上的远志、石菖蒲还沾着晒干后的辛香,林辰刚把老竹匠陈师傅的 “竹篾药包热敷” 护理记录归档,护士站的呼叫铃就急促地响起来。他刚走到走廊,就见神经内科的护士小吴跑过来,手里攥着张折得紧实的转诊单,纸角还沾着点消毒水的痕迹。

“林医生!张教授在吗?” 小吴的声音带着急,“我们科有个昏迷三个月的患者,家属坚持要转中医科,科主任让我来请您二位去会诊 —— 患者家属说,听陈竹匠说您能治‘别人治不了的病’,抱着最后希望来的。”

张教授背着帆布包从办公室走出来,手里还拿着本翻到 “开窍醒神” 章节的《千金方》:“走,去看看。” 林辰跟在后面,心里莫名想起前几天陈师傅说的 “手艺人的筋骨连着手艺魂”—— 不知转来的患者,是否也藏着这样的牵挂。

神经内科病房里,阳光落在病床边的陶土摆件上,那是个半成型的青瓷小杯,杯沿刻着细碎的梅纹,釉色还带着未烧制的生涩。病床上躺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身上插着鼻饲管,手腕上有层洗不净的浅褐色陶土痕迹,手指蜷着,像还保持着捏陶泥的姿势。

“这是赵德山师傅,做了四十年陶艺,” 神经内科的李医生递过病历本,“三个月前在窑房拉坯,脚下沾了陶土打滑,后脑勺撞到拉坯机铁架,当时就昏迷了。颅内血肿吸收后,高压氧、促醒药物都试了,脑电图只显示微弱的神经活动,家属没放弃,非要转来中医科试试。”

病床边,穿素色连衣裙的姑娘站起来,眼眶红得像浸了水的陶土,她是赵师傅的女儿小赵,手里攥着块磨得发亮的陶刻刀:“我爸一辈子就爱做青瓷,昏迷前还在赶非遗展的梅瓶订单,说要刻满‘岁寒三友’—— 我每天跟他说窑火、说陶泥,他手指偶尔会动一下,我总觉得他能听见。”

林辰走到病床边,轻轻掀开赵师傅的手腕,老人的脉搏细弱却没断,像窑里没熄的余火。他刚想搭脉,指尖还没碰到皮肤,脖子上的太极玉佩突然轻轻热起来,一股温流顺着指尖漫开 —— 瞬间,他仿佛能 “触到” 赵师傅体内的经络:颅内气血像被湿陶土堵了的窑口,淤滞却没完全闭塞;百会穴附近缠着层 “寒气”,像拉坯时溅到的冷水;涌泉穴还有丝微弱的 “气感”,像陶土里藏着的细瓷纹,没完全断绝。

“张教授,赵师傅的经络还有生机。” 林辰收回手,声音很稳,“淤滞在清窍,但气血没断,能试试开窍醒神的法子。”

张教授点了点头,翻开《千金方》指着其中一页:“孙思邈说‘昏沉者,当以通窍药导其气,以穴位振其脉,以情志唤其魂’。赵师傅是陶艺匠,长期弯腰拉坯伤了腰腹经络,又遇外伤淤阻清窍,得三管齐下。”

他对着小赵和林辰细说方案:“第一,耳穴压豆,选神门、脑、皮质下三个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耳朵上,每天按三次,每次一分钟,刺激神经;第二,中药鼻饲,用远志、石菖蒲各五钱,当归、川芎各三钱,加少量蜂蜜煮成浓汁,过滤后鼻饲,这几味药能开窍醒神,还不刺激肠胃;第三,穴位按摩,每天卯时按百会(顺时针揉)、申时按涌泉(从脚尖推脚跟)、酉时按内关(按到酸胀),按摩时要凝神,用‘气感’引导气血往清窍走 —— 林辰,你之前用祝由术唤醒过患者,这次可以结合着来,重点在‘唤魂’,提他在意的陶艺事。”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辰成了神经内科病房的 “常客”。每天早上七点,他会先给赵师傅换耳穴贴,按压时轻声说:“赵师傅,该醒醒了,您的梅瓶还没刻完,窑火还等着烧呢。” 中午十二点,他会守着护士鼻饲中药,看着浅褐色的药汁顺着管子流进去,像给窑里添的柴;下午四点,他按涌泉穴时,小赵会在旁边读父亲的陶艺笔记:“拉坯要稳,像守着 800 度的窑温,急了会裂……”

第七天傍晚,林辰按百会穴时,赵师傅的眼皮突然颤了一下,像风吹动窑帘的轻响。小赵猛地站起来,声音发颤:“爸!您是不是听见了?我给您带了新揉的陶泥,在床头柜上!” 赵师傅的手指轻轻蜷了蜷,碰到了小赵递来的陶刻刀,刀尖的凉意似乎让他动了动。

“有反应就好,” 张教授听说后,拿着《千金方》来病房,“气血开始通了,再坚持,等淤滞散了,就能醒。”

第十五天早上,林辰刚按完内关穴,就见赵师傅的眼睛慢慢掀开条缝,眼神浑浊却盯着床头柜上的青瓷小杯。小赵哭着把陶刻刀递到他手边:“爸,您看,这是您没刻完的梅瓶坯子!” 赵师傅的嘴唇动了动,沙哑得像窑里的风:“火…… 窑火…… 没灭?”

“没灭!” 林辰赶紧接话,“您醒了就能去窑房,把梅瓶烧出来,非遗展还等着呢。”

又过了三天,赵师傅能靠在枕头上说话,看到小赵拿来的拉坯机模型,还能伸手转模型的轮盘:“慢…… 轮要慢……”

出院那天,小赵抱着面鲜红的锦旗走进中医科,上面绣着 “妙手醒陶艺魂 仁心护匠人” 十个金字,边缘缝着青瓷色的丝线,像赵师傅刻的梅纹。“这锦旗是我找郑绣娘绣的,” 小赵把锦旗递到林辰手里,“我爸说,您不仅救了他的命,还救了他的‘陶艺魂’—— 等他恢复好,要给您做个青瓷笔筒,釉色用最好的天青,比陈师傅的竹笔筒还耐看。”

锦旗挂在中医科墙上时,科室里挤满了人。老竹匠陈师傅拎着个新编的竹篮过来,里面装着刚剖的竹丝:“林医生,您可真行!咱们手艺人的‘魂’,您都能给拉回来!” 护士们围着看,小吴笑着说:“现在其他科室都知道咱们科有个‘能唤回沉眠者’的林医生,昨天骨科还来问,能不能帮他们会诊个昏迷的老木匠呢!”

中午休息时,张教授看着锦旗,对林辰说:“你看,这就是中医的‘因人施治’—— 赵师傅是陶艺匠,提陶泥、窑火比说别的管用;用中药鼻饲、耳穴压豆,比单纯按摩贴合他的情况。你身上的传承,不只是能‘见’病灶,更是能‘懂’患者的牵挂,这才是医者最该有的本事。”

林辰摸了摸脖子上的太极玉佩,温意还在指尖萦绕。他看着窗外,仿佛能看到赵师傅在窑房里拉坯的样子:陶轮转着,陶泥在手里慢慢变成梅瓶的形状,窑火的温度裹着青瓷的香 —— 就像医者的手,在耐心与仁心里,慢慢唤醒沉眠的生命,守护那些藏在手艺里的 “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