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殿后院假山塌陷,惊现人骨!
这个消息如同瘟疫般在死寂的后宫迅速蔓延,激起的并非恐慌,而是一种更深沉、更粘稠的压抑与猜忌。闹鬼?不祥之兆?在这权力更迭、人心浮动的时刻,任何异常都会被赋予最恶毒的政治解读。几乎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再次投向了承乾宫,投向了那位抚养着四阿哥、又与德妃(虽已禁足)渊源颇深的新晋懿妃。
云澈在听闻消息的瞬间,便明白了这绝非意外。假山早不塌晚不塌,偏偏在她前去探查、并遭遇宁寿宫乌苏嬷嬷之后坍塌?人骨的出现更是将事态推向了一个更阴森的方向。是灭口?是警告她不要再探?还是有人想借题发挥,将“不祥”的污水泼向与英华殿有过接触的她,乃至她抚养的胤禛?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对方的手段越来越没有底线,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她必须立刻应对,绝不能坐以待毙。
首要之事,是隔绝谣言,稳定内部,尤其是保护胤禛不受影响。孩子虽小,但对周遭气氛极其敏感,宫中流言蜚语若传入他耳中,恐生梦魇。
云澈立刻以“阿哥年幼,需清净养性”为由,下令西配殿紧闭门户,严禁宫人妄议外界是非,尤其不得在阿哥面前提及“英华殿”、“人骨”等字眼。同时,她加强了殿内值守,那三颗黑白红石子布下的微弱能量场也被她调整到最活跃状态,力求隔绝外界恶意的窥探。
然而,堵不如疏。云澈深知,恐惧源于未知,必须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化解可能存在的阴影。她的“发明创造”再次派上用场,这一次,主题是 “驱散恐惧,认知生死”。
她并没有直接提及人骨或鬼怪,而是利用胤禛对自然的好奇心,设计了一个“光影戏” 的游戏。夜晚,她在内室挂起一块白绢,用烛光和剪成各种形状(小动物、花草、甚至简单的房屋)的硬纸板,在白绢上投射出变幻的影子。
“禛儿看,”云澈移动着纸板,墙上的影子随之舞动,“这是小兔子的影子,这是大树的影子。影子看起来有时候黑乎乎的,有点奇怪,但其实它们都是光和我们身边的东西变出来的,并不可怕,对不对?”她将抽象的“鬼影”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控的光影现象,消解其神秘感。
胤禛被有趣的影子戏吸引,咯咯直笑:“娘娘,影子好好玩!禛儿也要玩!”
云澈便握着他的小手,一起操纵纸板,让影子做出各种动作。“看,影子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朋友,不是吓人的东西。”
接着,她顺势引入生命循环的浅显概念。她找来一些花开花落、树叶凋零又新生的图画(让铃铛儿描述),用温和的语言解释:“花儿开了会谢,树叶绿了会黄,落下后又会长出新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人老了会离开,但会有新的生命到来。所以,有些东西看起来‘没有了’,其实是另一种存在的开始,不用害怕。” 她将死亡自然化,避免其与“恐怖”挂钩。
此外,云澈还连夜赶制了一件特殊的“安神辟邪”香囊。她选用气味清冽安神的菖蒲、艾叶、沉香末,但并未添加任何特殊能量,只是依靠药材本身的自然气息。她告诉胤禛:“这是‘勇敢者香囊’,戴着它,就像有了大自然的保护,晚上睡觉香香的,什么梦魇都不敢来打扰勇敢的禛儿。” 心理暗示的作用,有时比真正的法术更有效。
这些充满巧思的互动,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安全温暖的泡泡,将外界的阴风鬼雨隔绝在外。胤禛在云澈的引导下,非但没有害怕,反而对光影游戏和自然知识产生了更浓的兴趣,偶尔还会问起“叶子落了去哪里?”这样充满童真的问题。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眸,云澈心中稍安。
然而,她能保护西配殿这一方天地,却无法阻止外界的风浪。英华殿人骨事件,果然成了某些人攻讦的利器。宫中流言开始转向,隐隐将“不祥”与“德妃失德”、“四阿哥体弱”等旧话重提,甚至牵强附会,暗示承乾宫风水有碍。这些恶意的揣测,虽未指名道姓,但矛头清晰可见。
更让云澈警惕的是,负责调查此事的内务府和宗人府的人,几次三番“顺路”来到承乾宫附近巡查,美其名曰“确保各宫安全”,实则目光不断扫向西配殿。裕亲王福全虽未亲自前来,但其施加的无形压力,却让云澈感到呼吸艰难。
她知道,必须做点什么,不能一味防守。机会出现在人骨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皇后循例召见各宫主位,询问宫务。云澈作为抚养皇子的懿妃,亦在召见之列。
这是德妃禁足后,云澈第一次正式在众多妃嫔面前亮相。她深知此行凶险,精心准备。衣着素净得体,举止恭谨谦卑,回答问题滴水不漏。当有人旁敲侧击提及英华殿“异象”时,云澈立刻起身,向皇后跪奏,语气诚恳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委屈:
“皇后娘娘明鉴,英华殿乃佛门清净地,出现此等之事,臣妾闻之心惊,亦为太妃们清修受阻而深感不安。然,臣妾以为,宫中朗朗乾坤,自有皇上、皇后娘娘福泽庇佑,鬼神之说实属无稽。恐是年久失修,偶现旧物,惊扰众人。臣妾恳请娘娘奏明皇上,彻查修缮,以安人心。至于四阿哥,年幼纯真,臣妾定当严加管教,不令其听闻任何怪力乱神之语,以免玷污圣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