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李云龙和旅长那滚烫的心头。
是啊,机器是好,可机器是死的。
人,才是活的。
这独立团的战士,跟那来自未来的工程师,就像是油和水,泾渭分明地站着。
一边是迷茫和被时代抛弃的失落。
另一边是高效和对旧时代的不解。
旅长脸上的喜悦慢慢褪去。
他转过身,看着赵刚,这个他一直倚重的秀才。
“赵刚,你提出来的问题,就由你来解决!”
旅长一锤定音。
“我命令,从现在起,成立红星工业区建设总指挥部!”
“我,任总指挥!”
他的目光扫过李云龙、孔捷、丁伟。
“你们三个,都是副总指挥,负责外围警戒和部队协调!”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赵刚身上,带着郑重。
“赵刚,我任命你为总指挥部政委!全面负责工业区内所有的组织、思想、协调工作!”
“是!”赵刚猛地挺直了腰杆,声音铿锵有力。
李云龙嘴巴动了动,想说点什么,却被旅长一个眼神给瞪了回去。
“你小子别给老子耍滑头!打仗你在行,这安家立业的本事,你得听赵政委的!”
“是!”李云龙梗着脖子,不情不愿地吼了一声。
赵刚没有耽搁,领了命令,转身就走向了工程师们临时搭建的指挥帐篷。
一进去,他就愣住了。
帐篷里,没有地图,没有沙盘。
墙上挂满了白板,上面画着各种他看不懂的线条、方块和箭头。
高建国,那位沉稳的工程师队长,正和几名技术员围着一块发光的薄板激烈地讨论着。
“三号地基的混凝土浇筑必须在十六点前完成,这是关键节点,否则会影响整个A区的钢结构吊装进度!”
“物料组注意,十七号标段的水泥还差十二吨,立刻从预备库存里调拨!”
他们口中蹦出的,是“流程图”、“进度表”、“关键路径”、“资源冗余”这些赵刚闻所未闻的词汇。
这位燕京大学的高材生,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文盲。
高建国看到赵刚,立刻停下讨论,快步迎了上来。
“赵政委!”
“高队长,我来了解一下情况。”赵刚指着满墙的图表,“这些是?”
“哦,这是我们一期工程的项目管理方案。”高建国拿起一支笔,在白板上画了起来,“您看,我们把整个工程,分解成上千个独立的工作任务,每一个任务都有明确的负责人、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
“我们称之为,科学管理。”
赵刚看着那张密密麻麻、冰冷精确的图表,心里却涌起一股寒意。
这套体系里,人,只是一个执行任务的“资源”,一个需要被精确计算的“工时”。
它高效,却毫无人情味。
他想起了自己手下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战士。
用这套东西去管他们,不出三天,就得炸营!
“高队长。”赵刚沉声问道,“按照你的计划,我们的战士,在这套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
高建国愣了一下,坦诚地说道:“辅助。他们可以负责一些非技术性的体力工作,比如搬运、清理,当然,我们也会按照工时支付报酬。”
赵刚的心,沉了下去。
他走出帐篷,看到张大彪正带着一群战士,无所事事地坐在山坡上,看着那些轰鸣的机器发呆。
战士们的眼神里,写满了失落。
“政委。”张大彪看到赵刚,苦笑着站了起来,“这活儿……俺们插不上手,感觉自己像个废物。”
赵刚的心被狠狠刺了一下。
一边是冰冷的科学效率,一边是炽热的人心士气。
这两者,绝不能对立!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
他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回指挥帐篷。
“高队长!”赵刚的声音,让帐篷里所有人都看了过来。
“我有一个想法,想和你探讨一下。”
半小时后。
工业区的空地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红布榜。
赵刚站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一个铁皮喇叭,对着底下黑压压的战士和工程师们。
“同志们!”
他的声音,通过喇叭传遍了整个山谷。
“从今天起,我们的建设工作,就是一场战斗!”
他指着不远处一个刚刚挖开的巨大地基坑。
“那里,不是地基!是我们要攻克的‘一号地堡’!”
他再指向另一片正在铺设钢筋的区域。
“那里,不是厂房!是我们要拿下的‘二号阵地’!”
所有人都听懵了。
李云龙和孔捷他们,也都一脸的困惑。
“我宣布,成立‘红星劳动突击竞赛’!”赵刚的声音愈发激昂。
“我们将以连、排、班为单位,和工程师同志们混合编组,成立一个个‘攻坚队’!”
“每一个工程节点,都是一个战斗任务!第一个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队伍,我们将授予‘红旗班组’的光荣称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