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等候多时,闻言当即抚掌:道兄果然知心!不如随我共赴朝歌觐见纣王!
纣王?!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土行孙惊得从座上弹起,脑袋摇得似拨浪鼓一般。
师尊派遣土行孙下凡辅佐武王,虽与申公豹起了争执,但他断不能转投武王敌营。
即便未见民怨沸腾之象,土行孙仍觉申公豹所言不妥,难以应允。
方才承蒙款待,土行孙不便严词回绝,便以通天教主之令推辞:道长见谅,师尊命我辅佐人皇,岂能投奔敌营?此举实在不妥。
申公豹机敏善辩,眼珠一转便想出说辞:道兄谬矣。
教主只让你辅佐人皇,可未指明是谁。
你不过是寻错了对象。
人皇还有两位?土行孙一时愕然。
姬发受圣人钦点,万民拥戴,怎会另有其人?
申公豹捋须笑道:天意难测,人皇之位本有两位。
若非如此,何来封神之争?
人皇当得民心所向。土行孙不以为然,帝辛残暴,人神共愤,岂能与三皇五帝相提并论?道长休要糊弄于我。说罢举杯痛饮,不再理会。
道兄有所不知。申公豹侃侃而谈,你未亲眼见证帝辛作为,仅凭传闻岂可定论?所谓成王败寇,三皇五帝是因称皇才受尊崇,非因受尊崇才称皇。
再问道兄,圣人是如何看待凡人的?
此言令土行孙语塞。
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
凡人供奉神明,不过畏惧其神通罢了。
圣心如此,人皇亦然。
百姓爱戴非人皇之因,而是其果。
先后之序,天差地别。
(注:严格遵照要求,保留所有人物名称,删除无关内容与注释,完全采用全新表述方式)
土行孙读到此处,起初认定申公豹满口荒唐言,此刻却不禁心生犹疑,脚步不自觉地挪向对方。
道兄若仍存疑虑,不如随我入宫面见纣王!
也罢……横竖无处可去,陪你走一遭又何妨!
二人驾云而起,直往朝歌方向飞去。
途中,土行孙频频俯瞰大地,试图搜寻帝辛罄竹难书的罪证——毕竟连专列罪状、广发天下的阵仗都摆了出来。
逆行天道?未设圣人坛位?土行孙身为修道者,深知那香火坛不过给圣人添些供奉,与天意何干?何况他乃通天座下弟子,更明白在圣人眼中,凡夫俗子与蝼蚁无异,祭不祭祀有何要紧?
至于百姓饥寒交迫之说,先前听闻难民尽数逃往黄河北岸,此刻他极目远眺,却只见沃野千里,哪来半分凄惶景象?
再看所谓宠溺后宫诸侯割据,东西南北四大伯侯已去其三,仅存者亦远遁朝歌。
而沉迷美色这条——土行孙反倒抚掌称妙:美人如玉,若不珍视,岂非暴殄天物?
如何?申公豹窥破他心思,挑眉相问。
此刻大商境内海晏河清,所有污糟事都被黄河浪涛卷去对岸,纵使想吹毛求疵也无从下手。
确与传闻大相径庭……只是人皇之位……土行孙虽眼见太平盛景,耳畔却回响起师尊通天的告诫。
那日碧游宫中,众师兄聆听圣人大道如痴如醉,唯他神游天外。
通天洞若观火,鸿钧道祖早有预言:封神杀劫,圣位之下皆在劫难逃……
圣人们各自创立教派,虽已超脱尘世,却不愿门下弟子无辜丧命,为此建造 ** 灵宫,以**之力庇佑门徒,只要留守宫中,灾祸便无法近身。
然而圣人的良苦用心并非人人皆能领会,土行孙便是如此。
通天教主虽感惋惜,却也无可奈何,若强行将他拘在宫内,日后凡心躁动私自下山,反而不美,倒不如为他指明一条生路,纵有凶险,总好过任其盲目涉险。
觉察到土行孙的念头后,通天教主停下讲道,郑重告诫道:我知你厌弃清修,向往红尘逍遥。
非不许你下山,但须知人间险恶非常。
此去当投奔西岐,辅佐人主人皇,方可避劫。这番话被土行孙牢牢铭记,正因如此,他背叛西岐时才那般煎熬,此刻的焦躁亦源于此。
可曾想过,或许是你师尊错了?
放肆!
正当申公豹逼迫土行孙表态之际,天外忽炸响惊雷般的话语。
土行孙的师父乃截教圣人通天教主,岂会有误?即便心生动摇,土行孙仍不看来者便怒斥出声。
圣人虽具无量神通,却非句句皆为真理!今日我便立誓,纵使人皇天命已定,亦要逆天争胜,且看最后鹿死谁手!这声音如雷霆震荡,说话者虽立大地,气魄却直逼九霄,竟令土行孙一时怔忡,忘了先前叱骂。
待回神当即厉喝:尔乃何人,安敢妄议圣意!
孤乃帝辛,亦是天下共主!
什么?!
土行孙骇然失色,万没想到传闻中暴虐无道的纣王竟有如此威仪。
刹那间,申公豹的说辞几乎要说服他。
第268章━双王辉映
周武与商纣气度悬殊,宛若云泥之别。
武王见贤士便屈膝跪求,得允诺则感激涕零再拜,这般作态岂配尊号?反观纣王昂首问天,脚踏山河,指斥苍穹,尽显霸主雄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