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霁,军营的操场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积雪,阳光洒在上面,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办公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热烈,一场关于后勤采购监督制度改革的专题会议正在召开。桌面上,《后勤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草案)》《纪检小组工作细则》等文件整齐排列,每一页都凝聚着对过往经验的总结,更承载着对未来规范管理的期许。
会议的导火索,正是不久前陆庭州遭遇的那场冤屈。虽然最终真相大白,陆庭州洗清了嫌疑,但这件事也像一记警钟,让部队领导深刻意识到,后勤采购领域的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短板。此前的监督模式较为松散,纪检部门多是事后介入,缺乏对采购全过程的实时跟踪,这才给了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诬陷他人的可乘之机。
“陆庭州同志的遭遇,看似是个人被诬陷,实则暴露了我们制度上的漏洞。”部队首长坐在主位上,语气严肃却不失温和,“如果监督能再前置一点、再严密一点,那些试图利用流程漏洞谋私利、害同志的人,就不会有可乘之机。这次我们必须以这件事为契机,彻底完善后勤采购监督制度,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发生。”
首长的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后勤部门负责人率先发言:“首长说得对,之前的采购监督确实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比如供应商筛选环节,虽然有基本审核,但缺乏纪检部门的同步参与,容易出现暗箱操作;账目核对也多是事后抽查,一旦出现问题,追溯起来难度大,还可能让无辜者背锅。”
纪检部门李干事也补充道:“之前我们接到相关举报,往往只能从已有的单据、账目入手调查,很多关键环节的细节无法核实,不仅增加了调查难度,也可能延误澄清真相的时间,给当事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陆庭州同志这次能洗清冤屈,算是幸运的,但我们不能指望每次都靠‘幸运’,必须用制度筑牢防线。”
会议上,大家围绕陆庭州的案例,逐一梳理采购流程中的监督盲区,从需求提报、供应商筛选、招标竞价,到合同签订、物资验收、款项支付,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剖析,最终形成了制度完善的核心思路:设立专门纪检小组,实现采购全过程跟踪审计,让监督贯穿始终、不留死角。
会后,部队迅速成立了制度修订专项工作组,吸纳了后勤、纪检、财务等多个部门的骨干力量,陆庭州作为有亲身经历、且提出过工作改进建议的同志,也被邀请加入其中。工作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后勤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修订草案)》,明确纪检小组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
陆庭州深知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他结合自己的遭遇和之前提出的“采购流程公开化、账目明细电子化”建议,在工作组中积极建言献策。“纪检小组不能只做‘旁观者’,必须全程参与。”在工作组讨论会上,陆庭州提出,“比如供应商筛选时,纪检小组要参与资质审核和实地考察;招标竞价时,要全程在场监督,确保过程公平公正;物资验收时,要和采购、使用部门一起组成验收小组,避免‘一言堂’。”
他的建议得到了工作组的一致认可。大家进一步细化了纪检小组的工作节点:需求提报阶段,纪检小组要审核需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防止虚报冒领;供应商筛选阶段,要对候选供应商的资质、信誉、过往合作记录进行全面核查,排除关联关系和利益输送风险;招标竞价阶段,要监督招标公告的发布、投标文件的接收和评审过程,确保评审标准公开、评审结果公正;合同签订阶段,要审核合同条款的合规性,重点关注价格、质量标准、履约期限等关键内容;物资验收阶段,要对照合同和招标文件,逐项核对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验收结果需三方签字确认;款项支付阶段,要核对验收报告、发票等凭证,确保款项支付与实际履约情况一致。
为了让监督更具可操作性,工作组还制定了《纪检小组工作细则》,明确了纪检小组的人员构成——由纪检部门牵头,抽调财务、审计、后勤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实行“一案一组”或“项目组”模式,针对不同采购项目灵活配置人员。同时,明确了工作权限,纪检小组有权查阅采购项目的所有相关资料,有权向供应商、采购人员、使用人员等相关方了解情况,有权对发现的违规线索及时上报并参与调查。
在制度修订过程中,工作组还充分考虑了电子管理系统的监督功能。之前陆庭州推动搭建的后勤采购电子管理系统,被纳入监督体系,纪检小组可以通过系统实时查看采购项目的进展情况,对超预算采购、异常竞价、拖延验收等情况进行实时预警。系统自动记录的所有操作痕迹,也为纪检小组的审计工作提供了便利,实现了“全程留痕、可追溯、可监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