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燕服装加工厂正式投产,大家伙儿心里都揣着股热乎劲儿,可没高兴几天,麻烦事儿就找上门了。投产首月刚过一半,苏青就发现了两个棘手问题:一是不少缝纫工技术不熟练,做出来的活儿参差不齐,有的针脚歪歪扭扭,有的锁边不牢固,返工的活儿堆了不少;二是交货延迟了,跟供销社、百货大楼约定好的送货时间,硬是拖了两天才凑够货,合作商那边都打来电话问情况。
苏青心里急得上火,可也知道急解决不了问题。晚上她翻来覆去睡不着,琢磨着这事儿的根儿在哪儿。其实也不难想,厂里20个工人,有10个是新手,还有2名下岗女工之前压根没接触过服装缝纫,虽然培训了两周,可真到批量生产的时候,面对工业缝纫机这种“大家伙”,还是手生得很。加上流水线作业讲究个快慢协调,一个环节慢了,后面全得等着,效率自然提不上来,交货也就跟着延迟了。
第二天一早,苏青没开早会,先带着几个核心骨干在厂房里转了一圈,亲眼看着工人们操作。只见一个年轻的新手工人,踩着缝纫机踏板手忙脚乱,布料老是跑偏,缝出来的线迹弯弯曲曲,她自己也急得满头大汗;还有个工人锁边的时候,线迹忽松忽紧,有的地方还跳了线,李秀拿着这件衣服跟她说:“苏老板,你看这活儿,根本没法出厂,只能返工。”
苏青心里有了数,回到办公室就召集赵秀莲、李梅、李秀这几个老骨干开会。“现在问题摆这儿了,新手技术不熟练,流水线跑不起来,咱们得想办法解决。”苏青开门见山,“我打算加派你们几个骨干,每人带3个新手,手把手指导,尤其是缝纫机操作、锁边技巧这些基础活儿,务必让他们尽快上手。”
赵秀莲是厂里技术最好的缝纫工,她当即点头:“苏姐你放心,我肯定把我会的都教给他们,多盯着点,慢慢就熟练了。”李梅也说:“裁剪这边我多把把关,裁得精准点,也能给缝纫工省点事儿,减少返工。”
说干就干,骨干带教很快就落实下去了。赵秀莲带着3个新手,从缝纫机的转速调节、针脚密度设置教起,亲自演示怎么握布料才不跑偏,怎么缝领口、袖口才平整。她性子耐心,新手一遍学不会,她就教两遍、三遍,直到对方能独立缝出合格的线迹为止。有个新手学锁边老是出错,赵秀莲就拿着边角料让她反复练,一边练一边说:“锁边的时候脚底下要稳,别忽快忽慢,线的张力调到位,这样线迹才匀实。”
李梅在裁剪区也没闲着,除了自己精准裁剪,还教两个新裁剪工怎么看设计图、怎么排版能减少损耗,遇到复杂的款式,她就先裁出样品,让新手照着学。李秀则在质检区多了个活儿,除了检查成品,还随时盯着各道工序,发现哪个工人操作有问题,立刻上前纠正,避免做出来的活儿返工。
光有带教还不够,苏青又决定延长培训时间。以前工人都是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现在改成早上七点半上班,提前半小时进行集中培训,针对前一天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讲解、集中练习。晚上下班后,也留出一个小时,让新手自愿留下来加练,厂里提供面料边角料,骨干工人轮流值班指导。
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工人不太愿意早起,也不想下班后再留下来。苏青就跟大家说:“现在多花点时间练技术,以后干活又快又好,挣的计件工资也多,吃亏不了。”她还自己掏钱买了茶叶、冰糖,放在休息区,让早起培训、晚上加练的工人能喝上口热茶。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工人主动留下来加练,厂房里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
技术问题在慢慢解决,可交货延迟的问题还得再想个辙提高效率。苏青琢磨着,工人干活得有个奔头,光靠催不行,得给点激励。她又召集大家开了个会,宣布了一个新政策:“从今天起,咱们实行超产奖励!每天的基础产量是80件,要是能多生产10件,每个人奖励2块钱;多生产20件,每人奖励5块钱,上不封顶!”
这话一出口,厂房里立刻炸开了锅,工人们都觉得这政策实在。2块钱在当时能买不少东西,相当于小半天的工资了。以前干活是“干完就行”,现在有了奖励,大家都有了干劲。缝纫区的工人们互相配合,流水线跑得比以前快多了,以前一道工序要10分钟,现在8分钟就能完成;裁剪区也优化了流程,裁得又快又准,再也不耽误后面的工序。
有个叫王丽的缝纫工,以前每天只能完成10件活儿,经过骨干带教和自己加练,技术越来越熟练,加上想拿超产奖励,每天都干劲十足,最多一天完成了15件,拿到奖励后,她高兴地跟工友说:“跟着苏老板干真划算,多干点活儿就能多拿钱,以后我得更努力!”
超产奖励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带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工友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学习,以前那种“各干各的”氛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起往前冲”的劲头。有个新手工人速度慢,旁边的老工人就会在休息时教她技巧,还跟她说:“咱们一起把产量提上去,每个人都能拿奖励,多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