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霁,小镇被一层薄薄的白雪覆盖,显得格外静谧。苏青的小作坊里,却暖意融融,缝纫机的哒哒声、剪刀开合的咔嚓声交织在一起,透着一派忙碌有序的气息。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订单从镇上、县城延伸到邻县,每月营收稳定在500元以上,苏青明显感觉到分身乏术——既要负责核心设计、统筹全局,又要跑县城展位、对接新客户,还要把控每一笔订单的质检,常常忙到深夜。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苏青在团队会议上揉了揉眉心,“现在订单越来越多,我一个人精力有限,必须培养几个骨干工人,让她们能独当一面,这样我才能有更多时间去拓展业务,比如去更远的县城考察、对接批量订单。”
刘嫂深以为然:“是啊,苏青,你每天从早忙到晚,太辛苦了。咱们团队里有几个工人学习能力强、责任心也强,好好培养一下,肯定能帮你分担不少。”
陈小花也附和道:“苏姐,李梅、赵秀莲、陈巧这三个人就很不错。李梅裁剪精准,做事细心;赵秀莲缝制手艺好,经验丰富;陈巧年轻机灵,学东西快,还特别有耐心,她们三个肯定能胜任。”
苏青点点头,这三个人确实是团队里的佼佼者。李梅以前在镇上的服装厂做过裁剪,有基础,加入团队后又经过系统培训,裁剪的衣片精准度几乎零误差;赵秀莲做针线活十几年,缝制手艺精湛,针脚细密均匀,还能快速理解设计意图;陈巧是团队里最年轻的,刚加入时没什么经验,但肯学肯问,短短几个月就熟练掌握了缝制、刺绣等技能,还能协助刘嫂做简单的沟通工作。
“那就定她们三个了!”苏青拍板决定,“我会重点培养她们,教她们简单的设计原理、基础的质检标准,还有小订单的独立处理流程,让她们能独立对接日常的小订单,比如简单的日常装、亲子装,我只负责核心设计和大额订单的把控。”
第二天,苏青就正式启动了骨干培训计划。她特意腾出小作坊的一个角落,布置成临时培训区,摆放了桌椅、设计图、面料样本、质检工具等,还制作了《骨干培训手册》,分为设计基础、质检标准、订单处理流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讲解和实例。
培训的第一堂课是设计基础。苏青拿出几张简单的日常装设计图,从款式结构、尺寸比例、面料选择三个方面入手,耐心讲解:“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要结合人体工学,比如日常装的肩线要与人体肩线贴合,腰线位置要适中,才能既美观又舒适。”
她拿起一件纯色T恤的设计图:“比如这件T恤,看似简单,但领口的大小、袖口的宽度、衣长的比例,都要根据不同体型调整。瘦一点的客户,领口可以稍微大一点,显得不那么局促;胖一点的客户,袖口可以做宽松款,遮住手臂的小肉肉。”
苏青又拿出不同的面料样本:“面料也会影响设计效果,纯棉面料柔软透气,适合做日常装、亲子装;府绸面料挺括抗皱,适合做职业装、衬衫;蕾丝面料精致柔美,适合做婚宴装、连衣裙。设计时要根据面料的特性调整款式,比如蕾丝面料容易勾丝,就不能做太复杂的褶皱设计。”
为了让她们更好地理解,苏青让三人现场尝试设计简单的T恤款式。李梅画的款式中规中矩,尺寸比例把握得很准;赵秀莲在领口加了一个小小的珍珠装饰,显得更精致;陈巧则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袖口,既能当短袖穿,又能当长袖穿,很有创意。
苏青一一点评:“李梅的设计很规范,尺寸比例没问题,适合批量制作;赵秀莲的装饰设计很贴心,增加了衣服的亮点;陈巧的可拆卸袖口很有创意,满足了不同场景的穿着需求。大家都做得很好,以后设计时要多结合客户的需求和面料特性,大胆尝试。”
接下来是质检标准培训。苏青拿出一件缝制好的衬衫,作为质检示例:“质检要从面料、针脚、尺寸、辅料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检查面料,有没有破损、污渍、色差;然后检查针脚,每厘米3-4针,要细密均匀,不能有跳线、漏线、重线的情况;再检查尺寸,肩宽、胸围、腰围、衣长等关键部位,误差不能超过0.5厘米;最后检查辅料,纽扣要牢固,拉链要顺滑,包边要整齐,不能有毛边。”
她又拿出一件有瑕疵的半成品:“大家看这件衣服,领口的针脚疏密不一,袖口的包边有毛边,腰围比设计尺寸小了1厘米,这些都是不合格的,需要重新修改。”
苏青让三人现场进行质检练习,每人负责检查一件成品衣服,并记录下存在的问题。李梅做事细心,很快就发现了衣服上的两处针脚跳线;赵秀莲经验丰富,指出了面料上的一处小污渍和纽扣的松动;陈巧则精准测量出衣长比设计尺寸短了0.3厘米。
“做得非常好!”苏青满意地说,“质检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不能有丝毫马虎。以后你们独立处理订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质检,确保每一件衣服都符合要求才能交给客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