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刚漫过镇东头的树梢,苏青就已经挎着布包,踩着露水往建材市场走去。布包里装着一个厚厚的账本、一把卷尺和一支铅笔,还有王师傅前一天列好的补货清单——水泥十袋、红砖两千块、细沙三车。自从新房开工,采购材料和管理账目就成了她的核心任务,每天雷打不动要跑一趟建材市场,确保工地上用料不断、质量不掺水。
建材市场里早已热闹起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车辆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苏青熟门熟路地走到常光顾的建材店,老板见她来,立刻笑着迎上来:“苏老板,又来补货?你要的水泥刚到一批,还是县建材厂的高强度款,质量绝对靠谱。”
“张老板,先让我看看货。”苏青没有直接下单,而是走到水泥堆旁,拿起一袋水泥,仔细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质量认证标志。她蹲下身,拆开一小角包装,用手指捻了捻水泥粉末,感受着它的细腻度,又凑近闻了闻,确认没有受潮发霉的异味。
“放心吧,都是昨天刚到的新货,你之前用的也是这个牌子,王师傅都夸好。”张老板在一旁说道。
苏青点点头,又拿起一块红砖,掂量着重量,轻轻敲击了一下,听着清脆的声响:“红砖的质量也得跟之前一样,不能有裂缝、不能空心。”她随手拿起几块红砖,逐一检查,确认每一块都质地坚实、边角整齐,才放心地说:“水泥十袋,红砖两千块,细沙三车,都按之前的价格算。”
“没问题!”张老板立刻吩咐工人备货,“我这就安排人给你送到工地,保证不耽误工人干活。”
苏青掏出账本,认真地记下采购信息:“日期:五月十日;商品:水泥10袋,单价15元,合计150元;红砖2000块,单价0.2元,合计400元;细沙3车,单价50元,合计150元;总计700元。”她写完后,让张老板在账本上签字确认,然后才拿出钱付款。
采购完材料,苏青没有直接回工地,而是先去了镇上的杂货铺,买了些笔墨纸砚和记账用的凭证。她深知盖房是大事,每一笔开支都要记清楚,账目必须一目了然,既方便和陆庭州对账,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回到工地时,工人们正在忙着砌二楼的墙体。苏青把账本收好,先去检查了刚送到的建材,确认水泥、红砖和细沙的数量和质量都没问题后,才走到临时搭建的账房角落,把新的采购记录整理好。她的账本记得格外细致,不仅有日期、商品、数量、单价和总价,还备注了用途和送货人,甚至连工人领用材料的数量都一一登记在册。
“苏青,你又去采购了?”刘嫂端着一碗凉茶走过来,递给她,“这天越来越热了,跑建材市场辛苦你了。”
“不辛苦,用料质量是大事,我得多把把关。”苏青喝了一口凉茶,笑着说,“你天天在这儿帮着做饭,才真的辛苦。”
两人正说着,陆庭州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他刚下班,军装都没来得及换,就直接奔赴工地。自从新房开工,他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去工地,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今天进度怎么样?质量有没有问题?”陆庭州一边锁自行车,一边大声问道。
王师傅连忙走过来,笑着说:“陆营长,进度很顺利,二楼墙体已经砌到一半了,质量你放心,都是按标准来的。”
陆庭州点点头,没有直接相信,而是走到二楼墙体旁,仔细查看起来。他用手摸了摸墙体的表面,感受着它的平整程度,又用眼睛沿着墙体的垂直方向望去,确认没有倾斜。他还拿起一块砖头,查看了砌墙的水泥浆,确认沙子和水泥的比例合适,粘结得很牢固。
“墙体砌得还不错,挺平整的。”陆庭州满意地说,“不过这里,墙角的垂直度再校准一下,差了一点点,虽然不明显,但住着时间长了,可能会影响结构稳定性。”
王师傅连忙拿出水平尺,放在墙角处测量,果然发现有轻微的倾斜:“陆营长,你真是火眼金睛!我这就让工人调整过来。”
陆庭州又走到屋顶,查看木架的结构。他之前听王大叔说过,屋顶木架是关键,必须牢固。他仔细检查了木梁的连接处,确认钉子钉得牢固,木楔子也楔得紧实,没有松动的迹象。他还查看了琉璃瓦的铺设情况,确认每一片瓦都铺得平整,缝隙也用水泥勾好了,不会漏水。
“屋顶的质量也没问题。”陆庭州说道,“接下来就是安装门窗了,门窗的尺寸一定要精准,安装要牢固,密封性能也要做好,不然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就麻烦了。”
“放心吧,陆营长,门窗我们已经定制好了,都是按图纸上的尺寸做的,安装的时候我们会格外仔细。”王师傅说道。
陆庭州又检查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看到工人们都佩戴着安全帽,临时搭建的脚手架也很牢固,才放心下来。他知道,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有丝毫马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