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镇集,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沿街摊位的帆布被吹得猎猎作响,不少摊主都裹紧了棉袄,缩在摊位后取暖。苏青却站在摊位前,看着货架上渐渐空了的加绒衬衫和灯芯绒马甲,心里盘算着一件重要的事——再过半个月就是冬至,天气会越来越冷,现在的布料库存肯定撑不过月底,必须赶紧去县城批发一批厚布料,才能保证冬季的供货,不耽误生意。
收摊回家的路上,苏青特意绕到村头的老王家——老王在镇上开了家杂货店,每年都会根据天气变化囤货,对季节需求的把握特别准。苏青想问问他,今年冬天会不会特别冷,也好更精准地估算布料需求。
“苏青啊,你来得正好!”老王正坐在院子里劈柴,看到苏青来,连忙放下斧头,“我听广播说明年一月会有强降温,比往年冷不少,你做衣服的,可得多备些厚布料,别到时候缺货。”
苏青心里一紧,连忙问:“王叔,那您觉得我该备多少厚布料合适?我现在每月大概能卖50件厚衣服,要是冷天延长,说不定还得加量。”
老王想了想,说:“最少得备够两个月的量,也就是100件衣服的布料,还得选些深色系的,冬天大家都爱穿深色,耐脏还显暖和。你去县城纺织厂批布,记得多砍砍价,量大肯定能便宜。”
谢过老王,苏青心里有了底。回到家,她翻出账本,仔细核算了近三个月的销量——十月卖了30件厚衣服,十一月卖了45件,十二月才过半就卖了35件,按照这个趋势,加上一月的强降温,两个月至少需要120件衣服的布料。她又算了算每种布料的用量:一件厚的确良衬衫需要0.8米布,一件灯芯绒马甲需要0.6米布,一件厚连衣裙需要1.2米布,综合下来,至少需要30米厚的确良布和20米灯芯绒布,才能满足需求。
第二天一早,苏青特意起了个大早,把家里的150元现金仔细包好,放进贴身的布兜里,又带上账本和笔,骑着自行车去了县城纺织厂。路上的风特别大,苏青冻得手都发麻了,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她知道,这次批布关系到冬季的生意,必须顺利完成。
到了纺织厂,表舅正在仓库里清点布料,看到苏青来,笑着说:“你这丫头,这么冷的天还跑来批布,是不是担心冬天缺货?”
苏青点点头,把自己的估算告诉了表舅:“表舅,我想要30米厚的确良布和20米灯芯绒布,颜色要枣红、墨绿、深咖这些深色系的,您看能不能给我算便宜点?”
表舅领着苏青走到布料堆前,指着几卷布料说:“你眼光真好!这几卷厚的确良是刚到的新货,比普通的确良厚三成,保暖性好,一尺2块5;灯芯绒也是一等品,一尺3块。你要的量多,我给你算批发价,厚的确良一尺2块3,灯芯绒一尺2块8,算下来30米厚的确良是90元,20米灯芯绒是60元,总共150元,正好符合你的预算。”
苏青心里一喜,连忙说:“太谢谢您了表舅!就按这个价来,您赶紧帮我打包,我今天就得运回去。”
表舅笑着让工人帮忙打包,又特意多给了苏青半米厚的确良布和半米灯芯绒布:“这半米布你拿着,要是裁剪的时候不够用,还能应急。你这几年生意越做越好,以后批布随时来找我,肯定给你最实在的价格。”
苏青接过布料,感激地说:“谢谢您表舅,您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以后我肯定常来批布,还会介绍其他商户来您这儿。”
工人很快就把布料打包好了,30米厚的确良布装了两大卷,20米灯芯绒布装了一大卷,都用粗麻绳捆得结实。苏青把布料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又用绳子固定好,确保不会掉下来,才骑着自行车往回走。
路上的风更大了,布料捆在后面,增加了自行车的重量,苏青骑得特别吃力,每蹬一下都要费很大的劲。骑到半路,她的脚突然抽筋了,不得不停下来,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揉脚。寒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苏青却没抱怨——她看着后座的布料,心里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这些布料变成一件件厚实的衣服,被顾客高高兴兴地买走。
休息了十分钟,苏青继续骑车赶路,终于在中午的时候回到了家。她把布料搬进东屋,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展开布料仔细查看——枣红色的厚的确良布,颜色鲜亮却不张扬,适合做连衣裙;墨绿色的厚的确良布,沉稳大气,适合做衬衫;深咖色的灯芯绒布,质地柔软,适合做马甲和外套,每一卷布料都没有瑕疵,质量特别好。
刘嫂和陈小花听说苏青批布回来了,连忙赶来帮忙整理。刘嫂摸着厚的确良布,笑着说:“这布料真不错,比咱们之前用的厚多了,冬天穿肯定暖和。苏青,你这次批的量够多,咱们不用再担心缺货了。”
陈小花也说:“苏姐,这些深色系真好看,我上次做的深咖色马甲,好多顾客都问还有没有,这次咱们能多做些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