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反清复华,成为日不落帝国 > 第36章 南下六百里,终达根据地

对于凤阳府会发生何事,杨正是不怎么关心。

哪怕颍州知州王承勋和知府蒋国正,会求援到多么强大队伍来对付自己,也不怎么担心。

因为,在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初二这天,杨正已经带着护民军到达了目的地。

身处大别山区的汝宁府罗山县宣店化镇,也是着名的大胜、墨斗二关所在地。

此地,是连接鄂豫皖三省的交通要道,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义阳三关。

这里有竹竿河往北连通淮河,有滠水河往南连通长江。

东西两边,则是数座大山环绕。

只要守住东西南北山口,敌人想进都难。

简单来说,此地,可谓是鄂豫皖商品集散地,兵家必争之地。

从经济政治上来看,可以大力屯田,建厂发展工商业。

从军事上来看,能大力屯兵练兵,且易守难攻,还有广大的战略纵深。

可以说,此地非常适合作为根据地。

不说此时大清时期,哪怕放到后世,此地也是非常重要,发生过诸多大事。

想找到这么好的地方,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过军事地理,基本上不会找到。

而杨正能找到此地,也是花了大量时间,经过这些年来大别山地区游走才得以发现。

按理来说,这么重要的位置,大清应该会关注,派重兵把守。

可出乎意料的是,人家只安排了百人巡检司驻守在此地。

当腊月三十的时候,护民军先头部队,也就是护送着双集、洪山老百姓的一连和二连到达时,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此地。

入了镇后,两支连队按照杨正的要求,把整个城镇都清洗了一遍。

连带着拿下西南和东南方两处重镇,丰家店、黄陂站。

等正月初二这天,杨正带着护民军主力部队到达时,那才是真正的喜迎王师。

根据地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走出了家门,向杨正行礼,向护民军战士们致意。

这自然,又少不了一番军民鱼水情。

而这获得了民心,收下这块根据地后,就要开始大刀阔斧的搞建设。

落实分田、分房、发粮,开荒、建厂、蒙学、扫盲班等一系列的政策。

老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而这不亲身去负责治理地方,根本不了解有多难。

如分发资源,这一路走来,杨正手底下倒是不少人都会。

可遇到这搞教育,可就难倒了这帮大字不识之人。

此时护民军,整整五千四百三十二人,有四千三百二十一人识字。

别看着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识字,可这有不少人都是这段时间赶路的时候学的。

而能有这么多人,那也是把会写自己名的都包括了。

若是按照杨正要求,认识五百字才算识字的话,连五十人都不到。

只能说,大清对中华文化毁坏太大了。

从以前各村镇有社学,到现在一个县都不见得有几所学院。

家里往上几代人,只要没有做过官或考中功名,都基本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有着科举这样的限制,加上不发展社学,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穷苦百姓变成文盲,一辈子只能跟泥巴打交道。

怪不得,狗鞑子会经常对老百姓喊什么泥堪、泥腿子。

所以,当初杨正和老百姓们说,要让人人有书读,人人都能考科举,是多么大的吸引力。

但现在来到根据地,想开展教育,是真的难。

钱粮地都有,就是缺教书先生。

资源不够还能去跟大清抢,可人不够,这真不好抢。

没办法,杨正现在做的事,对于这帮腐儒来说是非常厌恶的。

哪怕他们来投奔、归顺,杨正也得审核挑选一遍才会用。

只会之乎者也的可不要,只会把公务丢给师爷的也不要。

要用,就得用真正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办实事的读书人。

可这也是以后的事,对于现在来说,只能自己亲力亲为当教书先生。

还好有着这些年的准备,杨大能十四人还有自家弟弟妹妹都识点字,能充当半个教书先生,负责下扫盲班。

再加上护民军杨东生、祝山徐长风等三十多位营连级干部,会基本识字书写。

这样一看,整体上是暂时解决了根据地扫盲班教书先生紧缺的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是不符合杨正的教育规划。

十八世纪的世界,是个动荡的时代,欧陆各国正在掠夺大量资源,用以完成工业革命前的资本积累。

同时,科技正处在大爆发阶段。

若再一味地只普及儒学教育,那只会越来越落后于别国。

深知这一点的杨正,肯定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

不管如何,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他也要把上一世所学的数理化生地知识,传授给更多的老百姓。

也许这就是上天的安排,挑选了杨正这位理科生来到这个时代。

有着记忆力的提升,直接就把上一世所学数理化生地知识,写成了适合这个时代的书籍。

就这简化版的初高中数理化生地知识,在这个时代那也是神书。

如这最常见也是常用的几何学、力学、化学方程式、元素周期表、气候变化等知识,建立成系统化、体系化的书籍,想想有多恐怖。

就简单来说,若有上千人对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那三五十年内进入电气时代都不见得是难事。

但这也只能暂时想想就好,别说有没有这么多人,就连杨正这位教书先生都不见得能做到融会贯通。

所以,对此杨正也只是把这些学科知识整立成册,印成书籍。

专门挑选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负责教授,比如像自家弟弟妹妹,还有卢大铁等工匠。

这不大面积铺开教学,其实有一点,也是为了防止被某些强盗偷走这些珍贵的科技知识。

毕竟现在人手有限,防护能力不足。

但对于教授儒学知识,就不需要这么复杂。

只需大量印简体字的四书五经等书籍,再搭配上汉语拼音和教书先生,开设扫盲班就可以。

然后再加上一些奖励政策,那提高识字率就更快了。

比如在护民军内,按照每个班三天学会的常用字数量进行排名,越靠前奖励的馒头和肉越多,对应还有流动红旗。

同样排连营也是有考核,只是多了个集体奖励。

而且若是有哪位士兵能学会常用字五百、一千、两千、三千,是会全军通报表扬。

最关键的是,只要能做到读写两千五百字,是可以进入杨正开设的宣化店镇讲武堂学习深造。

这才是真正能吸引所有士兵们,努力拼搏的动力来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