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清晨,冬日的阳光艰难地穿透笼罩在太原上空的薄霭,洒在昨日激战留下的断壁残垣上,为这座刚刚重获新生的古城带来了一丝暖意。城内,秩序正在逐步恢复,八路军战士和临时组织起来的市民一同清理着街道,张贴安民告示。
纵队司令宋兴华站在纵队临时指挥部的窗边,望着窗外逐渐苏醒的城市,目光深邃。
“司令,政委来了。”警卫员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宋兴华转身,看到政委王信庭拿着一封电文,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喜色,大步走了进来。
“老宋,大捷!大捷啊!”王信庭的声音因兴奋而略微提高,他将电文递给宋兴华,“120师在陵川设伏,采用两段式伏击战术,硬是吃掉了日军第35师团第221联队和一个山炮大队!干净利落!”
宋兴华接过电文,迅速扫过,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嗯,打得好。以前小鬼子一个大队,就敢仗着火力优势在咱们根据地里横冲直撞,逼得我们不得不避其锋芒。现在呢?一个齐装满员的联队,加上加强的炮兵,在我们面前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他顿了顿,将电文放在桌上,语气转为严肃,“老王,立刻以纵队名义,通令嘉奖120师参战部队。另外,通知下去,一小时后召开军事会议。一旅团级以上主官,除了赵勇的2团要严防娘子关不得缺席外,其余全部参加。还有,同盟军的冈田旅长、石川旅长,以及二旅到六旅的旅长、政委、参谋长,全部到会!”
“是,我马上安排。”王信庭点头应道,正要转身去传达命令,警卫员再次进来通报。
“报告司令员,程记者她们三位已经到了院外,说想采访您。”
宋兴华闻言,与王信庭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他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军装,对王信庭道:“老王,你先去通知,我出去迎一下。”
司令部院门外,三位穿着朴素军装,却难掩知性气质的年轻女性正等候在那里。为首的程记者,名叫程静,是来自总政宣传部的笔杆子,眼神清澈而敏锐,带着对新闻的执着和对眼前这位传奇将领不易察觉的关切。
宋兴华大步流星地迎上去,脸上带着歉意:“程记者,小刘,小叶,实在抱歉!你们看,这太原刚拿下,百废待兴,千头万绪,会议一个接一个,我这几天恐怕真的很难抽出完整的时间接受采访。”他话语诚恳,随即建议道,“不如这样,三位先在太原城里逛逛,采采风,收集一下素材?现在咱们八路军全面接管了政务,正是万象更新的时候,你们用新闻工作者的独特眼光看看,或许能发现许多我们注意不到的细节,也算是帮我们查缺补漏了。”
程静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被理解取代,她微笑道:“宋司令军务繁忙,我们理解。只是希望司令能在百忙之中,偶尔给我们一点时间,哪怕聊几句也好。”
“一定,一定。”宋兴华满口答应,随即转头对身后的警卫员吩咐道,“去,派一个警卫班,便装,跟着程记者她们,务必保证安全!”
程静连忙摆手:“宋司令,这太兴师动众了,不用了吧?太原不是已经光复了吗?”
宋兴华神色一正,语气不容置疑:“程记者,太原刚刚收复,表面平静,暗地里的牛鬼蛇神还不知道有多少!日军特务、溃兵、还有原本盘踞的魑魅魍魉,都没肃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们的安全至关重要,这事听我的安排。”他话语中的坚决和隐含的关切,让程静不再坚持,只能感激地接受。
送走三位记者,宋兴华深吸一口气,转身走向指挥部会议室。那里,即将决定山西乃至更广阔战场未来的走向。
指挥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人声鼎沸。几十名八路军高级将领济济一堂,几乎挤满了这个原本宽敞的房间。李云龙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尤其突出,他正拉着丁伟、孔捷嚷嚷:“老丁,老孔,你们说说,司令之前是不是说打下太原,就让咱们二旅到六旅沿着同蒲铁路北上,一口气把山西全境光复?这都休整一天了,啥时候才让咱们北上?老子的大刀早就饥渴难耐了!”
丁伟相对沉稳,但眼中也闪烁着好战的光芒:“云龙兄,稍安勿躁。司令召集开会,肯定就是为这事。仗有的你打。”
孔捷则吧嗒着旱烟袋,眯着眼道:“急啥?小鬼子又没长翅膀,飞不走。准备工作做扎实点,没坏处。”
这时,宋兴华在王信庭政委和熊德诚参谋长的陪同下走进会议室。原本喧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将领齐刷刷起立,目光聚焦在三位纵队首长身上。
宋兴华走到主位,双手虚按:“都坐。”
众人落座,腰板挺直。宋兴华环视一圈,目光锐利,没有立刻说话,无形的压力让李云龙这样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也下意识地收敛了姿态。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宋兴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想着北上,想着打仗,想着把小鬼子彻底赶出山西。”他话锋一转,“但是据可靠情报,日军在山西的最后力量,独立混成第3、第9旅团,已经放弃了所有据点,天亮前就撤出内长城,与驻蒙军兵合一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