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了几秒。刚才那封邮件已经发出去了,关于供应商关联法人的核查任务也布置下去,但他没起身,也没关灯。
桌上的议题草案还在,笔尖仍指向最后一行字——“社区无障碍设施标准化建设”。他看着这行字,脑子里却跳出别的事。验收的事过去了,可问题不会只来一次。他得往前走。
他重新打开区里近三年的群众诉求汇总表。数据一条条往下拉,有些词反复出现。“心理疏导”被提了四十七次,“老人不会用手机”三十九次,“失业青年培训”五十二次。这些数字以前没人细看,都归在“其他”里。
他记得前两天去社区回访,有个老太太拉着陈雪说了半小时。不是反映漏水,也不是要修路,她说自己一个人住,儿子在外省,天天对着四面墙,睡不着觉,想找个说话的人。社区干部只能陪着坐一会儿,解决不了。
还有个年轻人,在居委会门口转悠半天,问有没有免费的电脑课。他说厂子倒闭了,想去送外卖或者做直播,但不会弄那些软件。
林辰把这几件事连起来看,心里有了数。民生不只是修坡道、换水管,还得管人心里的事,管他们能不能跟上这个快起来的世界。
他调出国家最新发布的几份文件,《关于加强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数字中国2025行动计划》,翻到重点段落。里面明确提到,要推动心理服务进社区,鼓励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提升行动。
政策有依据,群众有需求,现在缺的是动作。
第二天早上八点,陈雪和刘伟准时到办公室。林辰把打印好的材料递给他们,每人一份。
“看看这些数据。”他说,“我们刚做完一个项目,解决了硬件问题。但接下来,得解决软问题。”
陈雪快速扫了一眼表格,“你是想搞心理咨询室?还是培训班?”
“不止。”林辰说,“我想把心理健康、数字技能、就业支持这几块,整合成新的试点方向。名字先不重要,关键是做不做。”
刘伟有点犹豫,“可我们现在的人手,都在盯之前的项目收尾。要是再开新口子,怕顾不过来。”
“我不打算铺摊子。”林辰说,“先选两个社区做调研,摸清真实需求。然后以现有场地为基础,不新建房,不增编制,找外部资源合作。比如卫健局的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学校的课程老师。”
陈雪皱眉,“这种事没有专项资金,预算怎么列?”
“目前不列。”林辰说,“先用现有的工作经费支撑前期调研。等方案成熟,再申请专项。现在要的是方向,不是钱。”
她低头翻资料,语气缓了些,“如果真要做,我建议优先考虑老龄化严重的社区。那边对智能设备的困惑最多,子女不在身边,容易被骗。”
“就定阳光苑和建北小区。”林辰说,“今天开始走访,三天内出初步报告。”
刘伟点头,“我去联系社区主任,安排入户时间。”
“还有一件事。”林辰打开笔记本,写下三个名称:
“心灵港湾”计划——社区心理支持服务;
“银龄智享”课堂——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培训;
“青年赋能工坊”——失业青年职业技能辅导。
“这三个模块,先作为试点内容。每个都写进方案草稿里。”
陈雪问:“要不要报给上级?”
“暂时不报。”林辰说,“等我们手里有数据、有案例、有成型方案再说。现在提,只会被人当成空谈。”
会议结束,两人各自去忙。林辰坐在桌前,打开新文档,标题打下一行字:《青州市社区民生服务升级试点方案(草案)》。
他一条条往下写。第一项是合作机制,提出联合卫健、教育、人社三个部门,共享资源;第二项是运行模式,强调依托现有社区服务中心,不做重复建设;第三项是资金安排,明确初期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政府提供协调支持。
写到一半,他停下来,翻出上次项目验收时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居民推着轮椅从新坡道下来,脸上笑着。这张图他准备放进旧项目的总结报告里。
但现在,他想找的是另一类画面——一个老人学会视频通话后眼里的光,一个失业青年拿到结业证书时的手势。
这些还没发生。但他知道,必须有人去做。
中午没休息。陈雪带回第一批走访记录,十个老人中有八个表示需要帮助使用手机,五个说自己经常失眠,不愿和人说话。刘伟整理出辖区登记在册的失业青年名单,共一百三十六人,大部分年龄在二十五到三十五岁之间。
林辰把这些信息一一标注在地图上,发现两个社区的需求高度重合。这说明试点具有代表性。
下午四点,他把初稿打印出来,放在桌上。封面写着方案名称,右下角标注“内部讨论稿”。
陈雪进来送材料,看到文件夹问了一句:“真的要往这方向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