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状态灯由红转绿,林辰立刻抬手看表,凌晨一点零七分。他没说话,转身走到白板前,把“连接成功”四个字圈了起来。
“周敏,锁定当前版本。”他说,“日志存档,备份三份。”
周敏点头,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确认脚本已冻结。“版本V1.3已归档,后续修改另开分支。”
林辰转向其他人:“现在不是松口气的时候。系统能连上,但解析不全,剩下两成字段还得靠人补。我们不能等住建局的人明天来了再动,必须马上干起来。”
刘伟站直了身子:“要不我先拉几个人进来?窗口那边有熟人,可以抽调两个会用电脑的。”
“不用外人。”林辰摇头,“从咱们自己人里选。你挑五个手脚快、认得基础信息的,组成应急录入组,马上上岗。每人两小时轮班,中间换人不停机。”
刘伟掏出笔记本记下安排,转身去隔壁房间打电话协调人员。
陈雪这时开口:“操作流程还没定,怎么培训他们?”
林辰走到主控台边,调出刚才那个成功导入的样本数据。“就用这个案例做模板。姓名、身份证、住址、申请事项——这四项是核心字段,必须准确填入。其他信息先标黄待补。”
他说完,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做成填空式界面,让他们照着原始材料往里填。每录一条,系统自动打时间戳和工号,全程留痕。”
陈雪接过纸,打开电脑开始设计录入界面。她动作很快,不到十分钟,一个极简的补录页面就做好了。
“测试一下?”她问。
林辰点头。周敏从数据库里调出一笔新申请,交给旁边政数局的工程师手动输入。三十秒后,数据成功提交到审核队列。
“通了。”工程师轻声说。
林辰看了眼大屏上的流程图,申报模块终于亮起了绿色箭头。
“好,双轨启动。”他说,“技术组继续优化脚本,目标是把自动解析率提到九十五以上;补录组现在就开始跑真实案例,先处理积压的二十条紧急件。”
周敏皱眉:“我们五个人,两边同时撑,怕撑不住。”
“所以要轮班。”林辰说,“我已经让刘伟联系食堂,早上六点送第一批早饭,之后每四小时一餐,保证不断食。你们机房这边,每两小时换一次人,谁眼睛发花就立刻换岗。”
他顿了顿:“我知道大家都累了。但我更清楚,如果我们今晚歇一口气,明天市里来人一看进度卡死,项目就得叫停。那时候别说成果,连解释的机会都不会有。”
没人说话。
政数局工程师揉了揉脖子:“我可以再撑一轮。”
“你不撑。”林辰看着他,“你现在去休息区躺两小时,三点准时叫醒。后面还有硬仗,我不需要一个人拼死,我要的是整支队伍持续运转。”
工程师张了张嘴,最终点了点头。
林辰转头对陈雪:“那份情况说明发出去了吗?”
“半小时前已经发送。”陈雪说,“抄送区委改革办、政数局、财政局和住建局信息科。回执全部收到。”
“很好。”林辰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外面天色漆黑,招待所院子里只有路灯还亮着。一辆环卫车刚走远,地面湿漉漉的,像是下过一阵小雨。
他关上窗帘,回到白板前,在原有倒计时“48小时”下面改写为“46:50”。
“我们现在抢回来八小时。”他说,“但这八小时不是奖励,是新的任务窗口。所有人记住,后天凌晨之前,系统必须实现全流程闭环运行。任何环节掉链子,我都算在负责人头上。”
话音落下,指挥部里的气氛又紧了一分。
刘伟这时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名单。“五个人都到位了,全是街道办的老办事员,熟悉业务,打字也快。第一批两人,十分钟后进岗。”
“安排他们在副桌操作。”林辰说,“不要干扰主系统调试。每录完一条,自动推送结果到监控面板。”
刘伟应了一声,去布置座位。
周敏忽然抬头:“住建局那边刚回消息,说他们的值班员在线了,可以回答技术问题。”
林辰立刻走过去:“接通语音,开免提。”
几秒钟后,一个疲惫的声音传来:“我是住建局信息科王工,你们有什么问题?”
林辰报了自己的名字,简单说明现状。“我们现在通过实际业务包反推出了部分字段映射规则,但还有一些异常字段无法识别。比如‘补贴类型’这一项,在不同数据包里出现了四种命名方式。你能确认标准字段名吗?”
对方沉默了几秒。“我们系统没有统一标准……老系统是十年前外包做的,后来改过三次,文档丢了。”
林辰眉头一皱。“那你们日常是怎么处理这些数据的?”
“靠经验。”王工说,“每个操作员自己记哪些字段对应什么,传久了就成了默契。”
“所以根本没有规范?”周敏忍不住插了一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