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把那份签好的协议轻轻推到桌角,目光扫过监控大屏。时间显示二十三点零七分,系统运行状态栏跳出一条新提示:C区三号楼居民首次通过智慧平台提交报修申请,内容为“厨房排水不畅”,工单已自动派发至物业响应端。
他没出声,只是朝刘伟点了点头。
刘伟立刻起身走到技术组那边,低声交代了几句。不到两分钟,手机震动,林辰打开内部管理后台,看到处理进度更新为“十分钟内上门核查”。他这才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
陈雪站在白板前核对流程图,眉头微皱。“前端入口还是太深,普通用户要点击四次才能进报修页面。”
“先上线再优化。”林辰放下杯子,“能用起来,比完美重要。”
话音未落,大屏右下角弹出三条并行警报:两名居民误将日常清洁标记为“重大安全隐患”,另一人重复提交了五次相同工单。后台提示操作异常频发,预警等级升至黄色。
林辰起身走过去,调出用户行为日志。操作路径显示,三人都是第一次使用系统,界面跳转时停留时间过长,明显存在困惑。
“不是系统问题,是引导不足。”他对陈雪说,“明天上午九点前,把首页最常用功能做成浮动按钮,报修、投诉、进度查询,三个就够了。”
“可原设计稿里……”
“设计稿是给人看的,系统是给人用的。”林辰打断,“我们现在要的是快速验证,不是美学评分。”
陈雪抿了下嘴,低头记下任务。
凌晨一点十七分,第二批数据接入完成。远程支持工程师发来消息:前端加载延迟从0.8秒降至0.3秒,但仍有个别模块在高峰时段出现卡顿。林辰让刘伟联系服务器运维组,临时增加两个备用节点,同时要求技术组重新校准资源分配策略。
他坐回位置,盯着屏幕上的实时流量曲线。波形平稳,没有断崖式波动。这是个好信号。
第二天早晨七点四十分,林辰刚走进指挥部,就听见刘伟在打电话:“对,昨天总共接了十九个有效工单,解决率百分之百,最快的一单用了八分钟……嗯,居民回访说挺方便。”
陈雪正在整理夜间运行报告,抬头说:“C区两个社区的网格员昨晚只录了三成数据,其余都没动。”
“人的问题,得面对面解决。”林辰抓起外套,“走,去现场。”
他们在八点半赶到C区东片社区服务站。几名网格员围坐在小办公室里,桌上摆着纸质台账和考核表。看到林辰进来,有人下意识合上了笔记本电脑。
林辰没提系统,也没问进度,而是搬了把椅子坐下,看着其中一人操作。对方录入一条信息,先在电子表格填一遍,再抄到纸质本上,最后拍照上传街道存档。
“你们每天要交几份报表?”林辰问。
“三个口子的,住建、综治、民生办,格式都不一样。”
“系统不能一键导出?”
“能导,但格式对不上,领导要看原始记录,我们还得重做。”
林辰明白了。这不是抵触新工具,而是旧考核机制倒逼重复劳动。
他当场拿出手机拨通技术组电话:“今天中午十二点前,我要看到一个兼容三种格式的‘一键生成’模块上线测试版。不需要完美,能用就行。”
挂了电话,他又对在场所有人说:“从今天起,你们录入系统的数据,就是最终上报材料。街道不再收纸质台账。”
有人迟疑:“那要是系统出错怎么办?”
“责任我来担。”林辰看着他们,“但如果你们一边用系统,一边继续手抄,那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说完,他让刘伟把昨晚制作的教学短视频投到墙上电视,放了一遍。视频只有四分半钟,演示了如何快速录入、自动生成、打印标准文档。
临走前,他对站长说:“下午三点,我来看数据更新情况。”
回到指挥部,技术组已经开工。林辰站在后方看了一会儿代码界面,确认逻辑无误后,只说了一句:“注意留痕,所有操作可追溯。”
中午十一点五十八分,新模块测试通过。刘伟第一时间推送到各社区工作群,并附上操作截图。
下午四点,林辰收到汇总:C区十一个试点网格,数据上传率达到97%。唯一未达标的一个,是因为负责人请假住院。
陈雪把运行日报打印出来放在他桌上。连续三天,系统零重大故障,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十二分钟,居民满意度测评达91.4分。
“可以做个阶段性总结了。”她说。
林辰没急着回应。他打开匿名反馈池,随机抽取了二十条原始留言。大多是简单直白的评价:“省事”“不用跑腿了”“修得比以前快”。
其中一条让他停顿了一下:“我妈六十八岁,自己学会报修暖气,说是比打居委会电话强。”
他把这条截下来,存入文件夹命名为“价值依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