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断电后,会议室陷入短暂黑暗。林辰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将U盘从接口拔下,轻轻吹去上面一层薄灰,收进衬衫内袋。他合上笔记本,纸页边缘在指尖翻过时发出轻微摩擦声。
走廊灯光亮起,脚步声由远及近。周伟站在门口,手里还捏着会议纪要本,“刚才王区长走之前,跟改革办的人说了几句,我没听清。”
“说了什么不重要。”林辰拎起公文包,“重要的是他们记下了。”
两人并肩往外走,电梯下行途中,周伟忽然压低声音:“你那份材料,真的只是‘地方文献’?”
林辰看着楼层数字跳动,“我说过的内容,经得起查。”
“可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周伟目光紧锁,“这不是普通建议,是冲着现行机制提优化。搞得好是创新,搞不好就是质疑前任班子的规划逻辑。”
林辰嘴角微动,“所以才要讲得像学术研究,不是个人意见。”
电梯门开,大厅已空。保安正在关灯,见他们出来,点头示意。林辰走出大楼,夜风拂面,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来自区委办的消息:【请于三日内提交《基层治理历史经验应用》阶段性总结报告,格式按政务简报标准执行】。
他没停下,边走边回了个“收到”。
第二天上午,办公室陆续有人敲门汇报工作。林辰照常处理文件,签批补偿方案、协调拆迁进度、回复信访件。一切如常,但节奏比往日更快。陈雪送来一份待审材料时低声说:“发改委刚通知,今天下午要召开跨部门对接会,主题是你昨天提的试点思路。”
“时间定了?”
“三点,应急局牵头。”
林辰点头,“帮我确认参会名单,特别是财政和自然资源那边有没有人来。”
陈雪迟疑一秒,“这事儿……是不是太急了?连论证都没做全。”
“正因为没做全,才要尽快拉人进来。”林辰翻开日程表,“谁参与了前期讨论,以后就得跟着推进。拖得越久,阻力越大。”
中午饭点,他在食堂碰到了王为民。区长端着餐盘,在他对面坐下,没提会议,先问最近街道办几个安置点的入住率。林辰一一作答,数据准确,条理清晰。
吃到一半,王为民放下筷子,“你昨天讲的那个滚动腾退模式,我让改革办做了初步评估。”他顿了顿,“有争议,但也有人觉得切中了痛点。”
林辰只问:“需要我补充哪些材料?”
“不是材料的问题。”王为民盯着他,“是角度问题。你用三百年前的东西,反推今天的短板,容易被人说成否定成果。你要学会把‘修正’包装成‘延续’。”
“明白。”林辰点头,“我可以调整表述,强调古今制度的衔接性,比如常平仓与现代储备体系的继承关系。”
“这就对了。”王为民微微颔首,“治理不是推倒重来,是在原有基础上迭代。你能想到这一层,说明不只是为了出风头。”
饭后回到办公室,林辰立即召集陈雪和刘伟。他摊开一张草图,“我们要重新梳理这份总结报告。重点不是‘古人多聪明’,而是‘我们怎么借古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刘伟皱眉,“那……还能提粮仓布局吗?”
“当然提。”林辰拿笔圈出几个关键点,“但要说清楚,古代能做到十五里覆盖,靠的是制度约束和责任到人,不是技术。今天我们有车有网,反而出现响应延迟,问题不在工具,而在机制设计。”
陈雪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改的,是流程和权责划分?”
“正是。”林辰收起笔,“这份报告,我要写成政策建议书,不是学术论文。语气要稳,立意要高,结论要有可操作性。”
下午的对接会如期举行。财政局代表一开始态度冷淡,认为这种“复古式改革”缺乏预算依据。林辰没有争辩,而是拿出一组模拟测算数据:若采用分批安置模式,可在两年内节省临时周转房建设支出近八百万元,并减少配套资源重复投入。
“这不是砍预算。”他说,“是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现在每建一处过渡房,平均使用周期不到十个月。而土地闲置期却长达十八个月。为什么不把这些地块循环利用起来?”
自然资源局的人开始记录,应急管理局则提出可以同步测试物资调度模块。会议结束前,各方同意成立联合工作组,先行制定试点实施方案。
散会后,林辰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多了份红头文件——《关于报送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的通知》,落款是市委改革办,抄送全区各单位。附件清单里,赫然写着“基层治理历史经验应用研究”作为备选主题之一。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轻轻抽出一张空白稿纸,开始列提纲。
第一项:标题定为《基于历史治理智慧的现代应急体系优化路径探索》;
第二项:核心论点改为“传统制度中的韧性基因如何服务于当代城市治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