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色,林辰推开办公室门时,玻璃窗上还凝着一层薄雾。他没有开灯,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将公文包放在左侧,动作沉稳,仿佛昨夜那条匿名短信从未存在过。
手机静静躺在抽屉里,屏幕朝下。
他不急于查看,也不追问来源。真正的对手从不现身于明处,而是在规则缝隙中悄然布局。他清楚,那条“别碰智慧园区二期”的警告,不是恐吓,而是提醒——有人已盯上他,且自认能掌控局面。
上午九点,局务会准时召开。
赵世昌坐在主位,神情如常,翻过一页文件,语气平淡:“城南智慧园区二期项目,原定由技改办牵头,但近期进展迟滞,区里有意见。经班子讨论,决定交由林副局长专项推进。”
会议室瞬间安静。
王科长抬眼看了林辰一眼,随即低头翻动资料,指尖在某页停留片刻。李副科长依旧沉默,只是握笔的手微微收紧。
林辰微微颔首:“服从安排。”
“项目基本情况你先熟悉一下。”赵世昌递来一份文件夹,“下周一向区里汇报初步推进方案。”
散会后,林辰回到办公室,立刻叫来负责项目档案的年轻女科员——孙婷,去年刚从档案管理专业毕业,做事细致,但对局内潜规则尚不熟悉。
“把智慧园区二期的所有申报材料、合同文本、历次协调会议纪要,全部调出来。”
孙婷犹豫了一下:“林局,这些资料……部分还在归档,而且有些涉及企业商业机密,按流程需要审批。”
“我签。”林辰提笔写下姓名和日期,“所有责任我担。”
二十分钟后,三大本文件摆在桌上。他翻开第一页,目光迅速扫过承建方名单:鸿宇科技、中联数据、启明工程。
鸿宇科技?他眉头微不可察地一动。
这个名字,他在城建局产教融合项目时就有所耳闻,当时该公司提供技术底层支持,刘伟发现的加密文件夹或与之有关。
巧合?还是刻意安排?
他继续翻阅。在一份补充协议中,条款写道:“系统升级及接口开放,须经承建方技术评估后实施。”措辞模糊,未明确评估标准与时限。
他用红笔在下方划了一道。
中午,他在食堂偶遇档案室那位老办事员——陈伯,局里元老级人物,经手过十余届项目归档,素来沉默寡言,却掌握不少未录入系统的旧档线索。
对方端着餐盘坐下,低声道:“林局,你接的那个项目……水比你想的深。”
“怎么说?”
“鸿宇背后,不止一家公司。听说他们和区里某个‘影子办公室’有联系,具体是谁,没人说得清。”
“影子办公室?”
陈伯摇头:“就是那种不挂牌、不列编,但什么事都能插一手的地方。你查资料时,有没有发现一份‘应急调度平台’的子项目?”
林辰迅速回忆,点头。
“那个项目原定去年完工,预算八百万,结果中途变更设计,追加到一千四百万,验收却拖了半年。最后不了了之。”
“为什么没人追责?”
“因为验收报告上,三家第三方检测机构都盖了章。”陈伯冷笑,“可据我所知,其中两家,根本没派人进场。”
林辰合上饭盒,缓缓起身。
下午,他调出全区近三年重大技改项目的资金流向图,在笔记本上列出一张关系网:
鸿宇科技 → 中联数据(法人亲属持股)
中联数据 → 启明工程(共用注册地址)
启明工程 → 华信审计(项目验收合作频次高达92%)
而华信审计的股东名单中,赫然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周振国,现任区财政局评审中心副主任,与赵世昌私交甚笃。
他盯着这个名字,指尖在桌面轻点三下。
这不是简单的利益勾连,而是构建了一条闭环链条:项目申报→承建→验收→拨款,环环相扣,外人根本插不进手。
傍晚,他约见了曾在街道办合作过的本地制造企业主老周——周德海,经营一家中型机械加工厂,因坚持自主设备选型多次被卡审批。
见面地点选在城郊一家修车铺后院。
老周搓着手,声音压得极低:“林局,你问鸿宇?他们最近在找人签‘数据托管协议’,说是免费小说网站提供云服务,但签了的人,设备参数全被锁死,想换供应商都换不了。”
“有没有人拒绝?”
“有。老陈的厂子,上个月刚拒绝,第二天就接到环保突击检查,罚了二十万。”
林辰眼神一沉。
“他还说……”老周左右看了看,“有人在背后组了个‘项目协调组’,专门卡不听话的人。组里有个头头,大家都叫他‘张主任’,但从没见过人。”
张主任?
林辰脑中瞬间闪过一人——张立群,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分管产业规划,极少露面,却多次在技改项目评审会上一票否决基层申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