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沉,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林辰站在桌前,手中握着一叠整理好的文件,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阅得微微卷起。窗外,街道的喧嚣早已退去,只剩零星路灯在寒风中摇曳,映出他投在墙上的影子,笔直而沉静。
他没有坐下,而是将文件摊开在桌面,再次逐页核对。汇报材料已经成型,封面是简洁的黑体标题:《关于鸿宇机械产业升级试点项目的阶段性推进方案及资金支持申请》。内容分三部分:政策契合分析、分阶段实施路径、资源整合机制。每一页都标注了重点数据与引用条文,右下角还贴着彩色便签,写着补充说明。
李倩和刘伟已经下班,但临走前把所有资料都送到了他桌上。他记得刘伟走时说:“林局,高校那边有两所回了话,愿意派老师来座谈。”李倩则留下了一份打印好的财政数据对照表,上面用荧光笔标出了那笔两百万元专项资金的审批流程节点。
林辰的目光落在最后一页——那张手绘的“项目阶段推进与资金需求对照图”。他用红笔圈出首期投入的十五天、四十五天、九十天三个关键节点,旁边写着“设备调试完成”“首批订单交付”“产能提升30%”。线条清晰,数字精准,像是在沙盘上推演过无数遍的战局。
他伸手摸了摸图上的折痕,指尖压过“首期投入后3个月内可见产能提升”那一行字。这不是豪赌,而是计算。他知道,王为民这类干部,不看激情,只看结果;不听承诺,只信证据。这张图,就是证据。
第二天一早,林辰便让刘伟联系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确认“技能提升补贴名录”的申报进度。电话接通后,对方表示材料齐全,正在走内部评估流程,最快一周内出结果。挂断电话时,刘伟忍不住问:“林局,要是补贴没批下来呢?”
“那就换一条路。”林辰站在窗边,语气平静,“但我们不能等路来找我们,得自己铺。”
他随即拨通了三所高职院校就业办的电话,亲自沟通实习合作细节。其中一所学院的负责人态度积极,提出可以组织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组成“技术支援小组”,每周轮流到项目现场参与设备调试培训。林辰当场答应,并承诺项目进入稳定运营期后,优先录用表现优异者。
“你们这个项目要是能做成,市里‘产教融合示范点’的名额,说不定能争取一个。”对方在电话末尾随口说道。
林辰没有立刻回应,只是轻轻“嗯”了一声,随即记在了笔记本的角落。这句话他听进去了,不是因为希望,而是因为机会。他知道,在体制内,一句话往往比一纸文件更有分量——只要能抓住。
中午前,他收到了市人社局的初步反馈:项目符合补贴申报条件,材料已转入评审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两个月内,街道办最多可获得培训费用70%的财政补贴。虽然不能立刻到账,但至少堵上了人力成本的一块缺口。
下午两点,林辰走进区政府大楼。走廊安静,脚步声在瓷砖上回荡。他提前半小时到达,站在王为民办公室外的等候区,手中提着文件袋,目光低垂,看似平静,实则脑中正快速过着汇报要点。
他没有带PPT,也没有准备冗长讲稿。十五分钟,只能讲最核心的东西。
秘书从里间出来,看了他一眼:“王区长刚开完会,还有十分钟要接见招商局的人,你抓紧。”
林辰点头,将文件袋轻轻放在会客桌上,取出材料,抽出那张手绘图表,平铺在最上层。
门开时,王为民走了出来,西装笔挺,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他看了林辰一眼,微微颔首:“进来吧,说重点。”
办公室不大,陈设简朴。林辰站在办公桌前一步距离,没有坐下。
“王区长,我今天来,是为鸿宇机械产业升级项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他语速平稳,开门见山,“目前街道财政无力全额承担,但我们设计了一套‘分阶段投入、风险可控’的推进方案,既能保证首期见效,又能降低财政压力。”
王为民坐下,端起茶杯,淡淡道:“说说看。”
林辰没有翻稿,而是以“问题—对策—预期”的结构展开。他先承认现实困难:资金缺口大、人才储备不足、审批流程复杂。随即提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一靠专项资金补缺,二靠分期投入控险,三靠高校协作造血。
“我们不要求一次性拨付全部资金。”他语气沉稳,“首期只需拨付预算的40%,用于设备采购与核心团队组建。三个月内,企业可实现产能提升,产生实际税收。后续资金可根据阶段性验收结果分批下达。”
王为民放下茶杯,目光落在桌上的手绘图上。
林辰顺势将图表往前推了半寸:“这是我们测算的推进节奏。红点是关键节点,蓝线是资金投入曲线,绿线是预期产出。您看,首期投入集中在前45天,但90天后就能形成正向现金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