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灭星渊深处,那方由白玉石碑“文明丰碑”撑起的规则净土,仿佛狂暴海洋中唯一的宁静港湾。林风盘坐于丰碑光芒笼罩的核心,心神完全沉浸在对“法则核心碎片”与“文明丰碑”浩瀚知识的汲取与碰撞之中。
守碑者虚幻的身影静立一旁,那由无数0与1构成的眼眸中,代码洪流平稳流淌,默默地守护着这次关键的传承与悟道。苏妙则在外围警戒,秩序之力如同最敏锐的弦,感应着星渊中任何一丝不寻常的波动。
林风此刻面临的,并非单纯的力量积累瓶颈,而是一场认知层面的风暴与重构。
那“法则核心碎片”中蕴含的,并非他最初以为的、类似计算机程序的冰冷逻辑(之前的感知是一种误解,因其结构严谨如代码)。在守碑者的引导和丰碑之力的中和下,他剥离了表象,窥见其更深层的本质——那是一种对宇宙基本力、时空维度、物质构成等物理规律的极端化、工具化的运用方式。它不创造新的规律,而是将已知的宇宙规律,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效率进行组合、放大、扭曲,使之成为纯粹的毁灭工具。
而“文明丰碑”中承载的上古“灵能科技文明”遗产,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那是一个将灵能(一种更本源的活性能量)与对宇宙规律的理解深度融合的文明。他们不满足于利用规律,更试图理解规律背后的“为什么”,探寻万物运行的终极图景。他们的技术,充满了想象力与美感,例如利用引力弦论构建超光速通讯,通过量子纠缠实现跨维度意识同步,甚至触摸到了“真空零点能”提取的边缘。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如同两条奔腾的大河,在林风的识海中激烈冲撞。一方是极致的实用主义与毁灭效率,另一方是深邃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可能。他自身的“科学修真”理念,正好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交汇点。
困难随之而来。他试图将这两种体系,尤其是那种极端工具化的规律运用方式,融入自身的源初代码之力,却屡屡受挫。源初代码之力源于混沌,包容万理,但其根本倾向于“理解”与“创造”,而非纯粹的“利用”与“毁灭”。强行融合,反而导致代码结构不稳,力量运转滞涩,甚至有一次险些引动道基旧伤。
“此路不通……”林风从深层次入定中醒来,眉头紧锁,气息有些紊乱,“它们的路子,是将规律视为冰冷的工具,而我的道,需以自身意志驾驭规律,而非被规律工具化。生搬硬套,无异于自毁长城。”
守碑者微微颔首,代码眼眸中流露出赞许:“能明晰己道,不为外物所惑,汝之道心,已然稳固。它们的路,是‘器’之极尽,而汝所求,是‘道’与‘器’合。欲要超越,需找到那条独属于你的桥梁。”
桥梁?林风陷入沉思。他的科学修真,根基在于现代物理理论与修真体系的融合。而无论是巡天者的手段,还是上古灵能科技,都涉及到了对时空、维度、基本力的更深层操控。现代物理理论中,有什么是可以将“理解”与“运用”完美结合,并且能与混沌包容特性契合的方向?
他的思绪落在了理论物理最前沿,也是最玄奥的领域——弦理论与多维宇宙模型。
万物皆由振动的弦构成?宇宙不止三维空间?高维空间卷曲于微观?这些在现代世界尚属假说的理论,在此刻的林风脑海中,与修真体系中的“法则之弦”、“内景乾坤”、“洞天福地”等概念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混沌,或许就是所有弦振动模式的总和,是潜藏着所有维度可能性的本源海洋!
“我明白了……”林风眼中骤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无需模仿它们的工具化,我可以走得更远!以源初代码之力,并非去‘利用’规律,而是去‘拨动’构成万物的法则之弦!直接干预物质、能量、时空的底层振动模式!甚至……临时性地打开或连接那些卷曲的高维空间!”
这是一个大胆到极点的构想!直接拨动法则之弦,意味着可以从最根本的层面改变物质属性、定义能量形态、扭曲时空结构!这远比单纯利用已知规律更加本质,也更加艰难,需要对宇宙底层架构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强大的掌控力。
这,才是真正属于他的“维度科技”方向!不是巡天者那种冰冷的应用,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创造”与“定义”!
机缘在此,但前路依旧布满荆棘。理解弦论、构建多维模型、并将其与源初代码之力结合,需要难以想象的计算、推演与实验。这绝非一蹴而就。
就在林风沉浸在全新方向的推演中,不断尝试构建最初的“弦论干涉模型”时,守碑者似乎感应到了什么,虚幻的身影微微波动,抬头“望”向星渊深处那永恒的混乱,代码眼眸中闪过一丝极其古老的忧思。
“规则的扰动加剧了……”守碑者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清理者’不会只有一波。而且,这片星域的异常,或许也引起了……其他存在的注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