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气如实质般在墓园中弥漫。
终局碑匠手腕一沉,那柄刻着“命终于此”的祖传刻刀,刀尖迸射出比月光更冷的寒芒,稳稳地停在老刻的眉心前三寸。
刀风刮得老刻花白的头发凌乱飞舞,但他浑浊的双眼却未曾有过一丝闪躲。
“你毁碑,就是毁律!谁给你的胆子,让死人赖着不走?”终局碑匠的声音像是两块墓碑在摩擦,每一个字都带着石屑的质感,充满了对规则被践踏的暴怒。
他这一脉,代代守护着终局的尊严,碑文一旦褪色,便是对整个往生秩序的挑衅。
老刻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近乎迟缓地将桌上一张折叠的信纸摊开。
那纸张边缘因反复摩挲而起了毛边,上面的一行字被泪水浸得有些模糊,正是阿回投进井里的那封“反悔信”。
信纸旁,他又推出一张泛黄的旧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女人,哭得肝肠寸断,五官都扭曲了,那正是他当年为自己母亲刻碑时,闭着眼也不敢多看一眼的模样。
就在这时,终局碑匠感觉自己握刀的手传来一阵微麻。
他低头看去,只见一缕微弱的银色纹路,如同拥有生命的活物,从老刻桌上的那卷破旧残卷中探出,悄无声息地缠上了“命终于此”的刀身。
刀身一声轻鸣,终局碑匠眼前瞬间天旋地转。
无数虚幻的影像从刀身上爆发出来,投射在两人之间的空气里。
那是一张张放弃治疗的同意书,足足有三十年份!
每一张“同意”的签名背后,都浮现出一个颤抖得几乎握不住笔的手印,每一声无奈的叹息都仿佛在耳边响起。
这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家庭在绝望边缘被逼着签下的休止符!
终局碑匠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握刀的手,第一次感到了千斤之重。
与此同时,肃杀之气也笼罩着第一人民医院。
阿回带着十多位与她有相同遭遇的家属,堵在了院长办公室门口,他们没有哭闹,只是用沙哑的嗓音,一遍遍重复着请求:“我们要求,重启唤醒评估!”
院方派出的代表面无表情,用最标准、最冰冷的官方口吻回应:“根据现行规定,患者已无临床救治意义,重启评估没有必要。”这句话像一盆冰水,浇灭了众人心中最后一丝火苗。
他们失魂落魄地走出医院大门,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绝望得看不到一丝光。
然而,就在他们踏出大门的那一刻——
呜——呜——呜——
尖锐而悠长的鸣笛声,毫无征兆地划破了城市的宁静!
不是一声,而是十七声!
停在医院门口待命的十七辆救护车,在同一瞬间,拉响了长鸣。
那声音不带警报的急促,而是三声一顿,悠远绵长,如同古代战场上为亡魂送行的号角,又似古刹里撞响的铜钟,沉重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路人惊愕驻足,医院的保安目瞪口呆。
没人知道,这是急救司机们的自发行动。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在飞驰的车厢里,亲眼目睹过那些“被放弃”的生命,在送往太平间的途中,身体最后一次无意识的抽搐。
一缕看不见的残卷银纹,早已通过无线电调度系统,在他们每个人的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一个念头:“那一声心电监护仪的终点长音,不该是生命的终点!”
城市的另一端,言辙的双眼闪烁着海量的数据流。
他借助残卷的力量,将自己的意识显形于庞大的城市地脉网络之中。
他的目标,是森严的“国家医疗命名数据库”。
他没有试图去修改任何一条规则,那会立刻触发警报。
他只是植入了一道极其微小的“溯源协议”。
从此,每一家医院的系统,在医生即将下达【脑死亡】诊断的最终指令时,屏幕上都会自动弹出一个毫不起眼的提示框:“警告:此诊断定义首例源于1958年《哈佛大学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委员会报告》,该定义基于当时技术局限性,是否确认仍适用于当前临床环境?”
这道协议如同一根微小的针,刺破了权威坚不可摧的外壳。
当天深夜,数位年轻的规培医生在开具诊断时看到了这条提示。
鬼使神差地,他们没有直接点下确认,而是打开了文献库。
当他们翻阅到那份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报告,看到当年简陋得近乎粗暴的判定标准时,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质疑的种子,已然种下。
ICU病房内,空气里满是消毒水的味道和仪器低沉的运作声。
钟哑领着阿回,走到了儿子的病床前。
看着那张毫无生气的年轻脸庞,阿回的泪水再次决堤。
钟哑却异常平静,他从怀里摸出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铜锈,那正是从古井铜环上剥落的碎片。
他俯下身,在儿子耳边用只有他们父子能听懂的暗语低语:“小子,你妈没让你走,你听见没?想睡懒觉,也得等她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