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 > 第50章 联络开明乡绅

城东李宅的门楣并不显赫,甚至有些陈旧,青砖斑驳,门环上带着暗沉的铜绿,与西乡王有财那朱门高墙的气派截然不同。沈砚秋只带了一名贴身衙役,身着常服,站在门前,能清晰地听到院内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衬得四周愈发静谧。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草木清冷的气息,抬手叩响了门环。

片刻,一名老仆开了门,眼神浑浊却带着审视。沈砚秋递上拜帖,语气平和:“劳烦通禀,米脂知县沈砚秋,特来拜会李老御史。”

老仆看了看拜帖,又打量了一下沈砚秋,并未多言,只道了声“大人稍候”,便掩门进去了。等待的时间并不长,却足够沈砚秋将王书吏之前所述关于李之藻的信息在脑中再过一遍——因不满官场**,尤其是与阉党有关联的官员沆瀣一气,于天启年间愤而辞官,归隐米脂,平日闭门谢客,只与少数几位气味相投的旧友往来,与徐光启有书信之交。这是一个可能极度厌恶官场现行规则,却又未必完全心灰意冷的老者。

门再次打开,老仆侧身引客:“老爷请沈大人书房相见。”

穿过打扫得干干净净却略显萧瑟的庭院,沈砚秋被引入一间书房。屋内陈设简朴,书籍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和墨锭的味道。一位清癯的老者坐在窗前的藤椅上,并未起身,手中还拿着一卷书,只是抬眼看向走进来的沈砚秋。他须发皆白,面容带着久经风霜的沉静,唯有一双眼睛,锐利依旧,仿佛能穿透皮囊,直窥人心。这便是李之藻。

“学生沈砚秋,见过李老先生。”沈砚秋执的是晚辈礼,姿态放得很低。

李之藻放下书卷,声音平缓,听不出什么情绪:“沈大人新官上任,不在县衙处理公务,怎有闲暇到老夫这陋室来?”话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

“学生初来乍到,于米脂民情所知尚浅,早闻老先生德高望重,熟知地方利弊,特来请教。”沈砚秋不慌不忙,在老者示意的凳子上坐下,腰背挺直,目光坦然。

“请教?”李之藻嘴角似乎微微动了一下,“老夫一介乡野闲人,不问世事多年,恐怕要让沈大人失望了。米脂之事,自有知府大人、王府管家,还有那些乡绅耆老为大人分忧。”

这话里带着明显的讥讽,暗指当前米脂官绅勾结的现状。沈砚秋听出来了,却不接这话头,反而从袖中取出那份他亲笔拟定的《米脂县赋税厘革疏议》抄本,双手递上:“学生不才,近日走访乡里,见民生多艰,赋税混乱,心中难安,草拟了一些浅见,恳请老先生不吝斧正。”

李之藻目光在那卷纸上停留一瞬,并未立刻去接,只淡淡道:“赋税乃朝廷定制,岂是轻易可变?沈大人年轻气盛,有为民之心是好事,只是这地方上的水,深得很,莫要一不小心,淹没了自己。”

“水深,方能养鱼。却也容易藏污纳垢。”沈砚秋保持着递呈的姿势,语气依旧恭敬,话锋却微微一转,“学生听闻,老先生当年在京,便是因看不惯这‘污垢’,才挂冠求去。学生虽年轻识浅,却也不敢忘读书人之本分,既食朝廷俸禄,见百姓受苦,若因水浑而畏缩不前,于心何安?”

李之藻眼中闪过一丝极细微的波动,他终于伸手接过了那卷《疏议》,展开,目光快速扫过。起初神色尚是平淡,随着阅读,他的眉头渐渐蹙起,手指在“清丈田亩”、“严查诡寄”、“定火耗、禁羡余”等字句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余纸张翻动的轻响和窗外偶尔的鸟鸣。沈砚秋耐心等待着,他知道,这份融合了现代税收理念与对明末积弊洞察的方案,对于李之藻这样有经验、有良知的老臣而言,冲击力绝不会小。

良久,李之藻缓缓放下《疏议》,抬眼看向沈砚秋,目光中的审视意味更浓:“你这章程,倒是有些见识,直指要害。不过,你可知道,推行此事,要触动多少人的利益?西乡的王有财,南乡的赵家、钱家,还有他们背后那位赵管家,乃至延安府里坐着的某位大人,他们会如何反应?你区区一个七品知县,可能承受?”

“学生已知。”沈砚秋平静回答,“就在昨日,已有乡绅托人传话,以罢缴赋税相威胁。”

“哦?”李之藻眉峰一挑,“那你待如何?”

“他们怕的是‘查诡寄’,断了他们逃税盘剥之路。学生便以其之道,还施彼身。”沈砚秋又从袖中取出另一份薄册,那是王书吏整理的关于王有财等人“诡寄田粮”的初步线索摘要,“他们若敢罢缴,学生便敢将这些年来,他们如何利用‘诡寄’手段,隐匿田产、逃避正税、转嫁负担于小民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查个水落石出。到时,看是他们罢缴的罪名大,还是他们历年逃税、欺压百姓的罪过大!”

李之藻接过那薄册,快速浏览,脸色渐渐凝重。上面虽然只是线索摘要,但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大致田亩数量都清晰罗列,绝非空穴来风。他沉默片刻,将薄册轻轻放在《疏议》之上,长长吐出一口气,看向沈砚秋的目光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复杂的意味。

“你……不只是想厘清赋税,你是想借此,撬动整个米脂乃至延安府的僵局?”李之藻的声音低沉下来。

“积弊如山,非猛药不能去疴。”沈砚秋迎着他的目光,坦然道,“学生人微言轻,独木难支。故而冒昧前来,恳请老先生相助。老先生在本地士林中素有清望,若能登高一呼,联络那些尚有良知、不愿同流合污的开明乡绅,支持改革,至少使学生不至孤立无援。同时……”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学生需要更多、更确凿的证据,不仅是乡绅‘诡寄’之证,更是……知府大人与王府管家往来勾连,涉及贪墨、尤其是赈灾粮款的实据。巡按御史已有回音,需待其按临之时,方能一举奏效。”

李之藻靠在藤椅背上,闭上双眼,手指揉着眉心,久久不语。书房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那檀香细烟袅袅盘旋。沈砚秋知道,这位老者在进行激烈的内心挣扎。出山,意味着将再次卷入他早已厌倦的官场纷争,面对未知的风险;不出,则可能眼睁睁看着一个或许能改变米脂现状的机会溜走。

终于,李之藻睁开眼,眼中那份疲惫被一种决断的光芒取代。他坐直身体,看着沈砚秋,缓缓道:“徐光启在信中提到你时,只说你有经世之才,心系民生。如今看来,他还是说得保守了。”他指了指桌上的《疏议》和线索摘要,“这些东西,留在老夫这里。”

沈砚秋心头一松,知道事情成了大半,躬身道:“多谢老先生!”

“不必谢我。”李之藻摆了摆手,神色恢复了一贯的沉静,却多了几分肃然,“老夫不是为了你,是为了这米脂县众多衣食无着的百姓,也是为了心中那点未曾完全泯灭的书生意气。联络乡绅之事,老夫会试着去做。至于你要的那些‘实据’……”他沉吟片刻,“老夫辞官多年,一些故旧门生早已疏远,不敢保证什么,但会尽力暗中查访。王府和知府那边,树大根深,你务必谨慎,没有万全把握,绝不可轻举妄动。”

“学生谨记老先生教诲。”沈砚秋郑重应道。

离开李宅时,天色依旧阴沉,沈砚秋的心头却仿佛透进了一丝光亮。李之藻的承诺,意味着他在米脂终于找到了一个重量级的盟友,不仅能在士林乡绅中争取支持,更可能为他打开通往更高层罪证的大门。然而,他也清楚,李之藻的暗中查访,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一旦被赵德福或知府察觉,后果不堪设想。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扇重新关闭的、看似普通的木门,心中暗道:这米脂的棋局,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但接下来的每一步,也必将更加凶险。李之藻这条线,能牵出多少有用的东西?又能为他争取到多少喘息的空间和时间?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