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 > 第214章 自保之策布眼线

沈砚秋指尖抚过兵部侍郎的告身文书,那细腻的官造绫锦触感,却未能压下心头盘踞的寒意。升迁的喜悦早已被魏忠贤密室中那场密谋的阴影彻底吞噬。他推开窗,深秋的寒风卷入书房,吹得案头那盏孤灯的火苗剧烈摇曳,墙上他的影子也随之扭曲,如同暗处窥视的毒蛇。

“通敌……他们果然选了这条路。”他低声自语,声音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这不是猜测,而是一种基于对阉党行事风格和当前局势的判断。玉米推广的成功,触及了阉党在军粮输送上的利益;兵部侍郎的实权,更让他们感到威胁。要想将他连根拔起,还有比“通敌叛国”更狠辣的罪名么?

他坐回案前,铺开一张素笺,却没有立刻落笔。脑海中飞速盘算着对手可能动手的环节。伪造书信?收买人证?还是利用辽东复杂的局势制造巧合?无论哪一种,都必须提前织就一张足够细密的网,才能在毒箭射来时及时兜住,甚至反掷回去。

“苏先生到了。”老管家在门外低声禀报。

“快请。”沈砚秋精神一振,将纷乱的思绪暂时压下。

苏清鸢裹着一身秋夜的凉气进来,依旧是那副清瘦干练的模样,只是眉眼间比在米脂时多了几分京华风尘磨砺出的沉静。她也不多寒暄,径直走到书案前,目光扫过沈砚秋略显凝重的脸色,便了然于心:“大人深夜相召,可是为阉党后续动作?”

沈砚秋点头,将那张只写了“通敌”二字的素笺推向她:“树欲静而风不止。魏阉不会坐视我在兵部立足,更不会容忍玉米成功。他们下一步,极可能以此罪名构陷。”

苏清鸢眼神一凛,指尖在“通敌”二字上轻轻一点,语气冷静得近乎残酷:“此计虽毒,却有效。一旦沾上,非死即残。大人需要我做什么?”

“两件事。”沈砚秋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其一,我要你动用所有能联系上的账房、旧吏,特别是与崔应元、崔呈秀门下产业有往来者,密切关注这两人的动向。他们若想伪造我与后金往来的‘证据’,无论是银钱往来、物资调运,还是寻找模仿笔迹的工匠,账面上或许会留下蛛丝马迹。哪怕只是异常的小额支出,或是陌生人员的突然雇佣,都需留意。”

“明白。”苏清鸢立刻领会,“我会梳理一份与崔氏相关的商铺、田庄、暗股清单,安排可靠之人,从外围开始摸排。尤其是那些见不得光的私产,往往是藏污纳垢之所。”

“其二,”沈砚秋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京城之内,阉党眼线遍布,我们的人不宜直接盯梢崔府或魏府,那样太容易暴露。但可以盯着他们门下那些得力管事的家眷、常去的酒楼、暗娼馆。人只要活动,就有痕迹。我要知道,最近有哪些生面孔,或者擅长临摹书画的‘雅士’,与他们接触过。”

苏清鸢微微颔首,从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的硬壳笔记本和一支炭笔——这是沈砚秋根据现代笔记本样式让她找人定制的,便于随身记录。她快速写下几个要点,动作流畅,显然已十分熟练。“我会安排下去,用不同的渠道,交叉验证消息。只是……大人,此举耗费不小,且需时日。”

“银钱不是问题,从我的俸禄和之前的赏赐里支取。时间……”沈砚秋目光沉静,“我们未必充裕,但必须抢在他们把‘证据’做扎实之前,找到破绽。此事隐秘,宁可慢,不可错。”

“清鸢明白。”她合上本子,收入袖中,动作轻巧无声。

送走苏清鸢,沈砚秋并未感到丝毫轻松。京城的布局只是防御的一环,辽东那边更是关键。若阉党欲坐实他“通敌”,必然会在辽东方向制造“铁证”。他必须让秦玉容有所准备。

他重新铺开信纸,这次落笔飞快。给秦玉容的信不能像对苏清鸢那样直言不讳,需用只有两人能懂的隐语。他先照例询问了辽东玉米收割后的仓储情况,以及边军冬衣筹备事宜,这些都是兵部分内之事,即便信被截获也无可指摘。但在段落间隙,他加入了几句看似随意的提醒:

「……辽东之地,虏骑环伺,商旅往来需格外谨慎,尤需提防宵小冒充商队,刺探军情,或散布流言,扰乱军心。玉容你执掌一部,当约束部下,明辨真伪,凡遇可疑人等、异常信物,务必详查其来龙去脉,记录在案,以备不时之需。近日京城亦有浮言,谓边将与虏暗通款曲,此等无稽之谈,虽不足信,然亦不可不防有人借此生事,构陷忠良……」

他相信以秦玉容的机敏和两人在米脂共事形成的默契,她能读懂这字里行间的警示——警惕有人伪造他与后金联络的“人证”或“物证”,并提前做好记录和应对。

用火漆封好信,唤来一名绝对可靠的家仆,吩咐他明日通过驿站加急送往辽东秦玉容处。

做完这些,夜已深了。沈砚秋却毫无睡意。他打开书案下的一个暗格,里面整齐地放着几本册子。他取出最上面两本,一本是《辽东军屯玉米推广成效详录》,里面详细记录了从选种、耕种到收获、仓储的全过程数据,还有秦玉容和当地军屯官的联名确认文书;另一本是《辽东军粮调配核验账册副本》,上面有他批示的痕迹和户部、兵部的部分核验印章。

这些,都是他这几个月来脚踏实地做出来的实绩,是破除“通敌”诬陷最有力的盾牌——一个真正通敌卖国的人,怎么可能如此尽心竭力地为大明巩固边防、筹措军粮?

他将这两本册子仔细包好,打算明日亲自送往徐光启府中寄存。徐府不仅是学术重地,更因徐光启的特殊地位,等闲无人敢轻易搜查,是最稳妥的保管之处。

最后,他拿起自己那方常用的私印,就着灯光仔细端详。印文是“沈砚秋印”,侧边还刻有一行小字“经世致用”,这是他中进士时刻下的自勉之语。他找来印泥,在白纸上连续盖了数个清晰的印鉴,观察着每一次印迹的细微差别。然后,他取出一把小刻刀,在其中一方印鉴的“秋”字最后一笔上,极其细微地加深了一道几乎肉眼难辨的刻痕。

“若你们要仿造,最好仿得一模一样。”他对着灯光看着那方做了记号的印鉴,嘴角勾起一丝冷意。这微不足道的改动,在关键时刻,或许就是分辨真伪的生死线。

将所有痕迹清理干净,书信、账册、印鉴样本都安置妥当,窗外已传来五更的梆子声。

沈砚秋吹熄了烛火,书房陷入黎明前最深的黑暗。他静坐其中,感觉一张由自己亲手编织的、无形无质却至关重要的网,正悄然撒向京城和辽东的暗处。而魏忠贤那边,针对他的那张充满恶意的网,想必也在紧锣密鼓地编织着。

两张大网都在黑暗中延伸,不知何时就会轰然碰撞,绞杀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