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 > 第47章 巡按御史回信

沈砚秋指尖捏着那封来自陕西巡按御史衙门的回信,薄薄的信纸仿佛有千钧重。窗外,米脂县衙后院那棵老槐树的枯枝在风中簌簌作响,如同他此刻难以平静的心绪。

信上的字迹工整而克制,是标准的官场行文。巡按御史在信中首先“嘉许”了他“勤于任事,体察民情”,但笔锋随即一转,提到“王府之事,牵涉宗室,干系重大,处置须格外谨慎,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授人以柄。”看到这里,沈砚秋嘴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谨慎?操之过急?那些被殴打、被夺去田产的农户,他们的苦楚又能向谁诉说?

他继续往下看,信的后半段才稍稍触及实质:“然,知府若有贪墨渎职、勾结豪强、确凿实证,汝可暗中访查,详加记录,密封存证。待本官按临米脂之日,再行呈递,依法勘问。”

“暗中访查…待按临之日…”沈砚秋轻声重复着这几个字,目光变得深邃。这封回信,没有他期望中的雷霆支持,也没有彻底的拒绝。它像一盆温水,既没有浇灭他心头燃烧的火焰,也没有给他立刻挥刀斩向荆棘的利器。这是一种官场上惯常的平衡术,巡按御史不愿轻易卷入与王府的直接冲突,但也没有完全关闭查办知府的大门。他需要更硬的“确凿实证”,也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大人,御史大人如何说?”王书吏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他一直在旁边安静地磨墨,实则心神早已被那封信牵动。

沈砚秋将信纸轻轻放在书案上,没有立刻回答,反而问道:“王先生,上次那些闹事家丁的口供,都整理妥当了?”

“都已整理完毕,各人画押具结,一式两份。”王书吏连忙从袖中取出另一叠纸张,递了过来,“按您的吩咐,一份明档存入书吏房寻常卷宗夹里,另一份暗档,连同他们各自交代的以往替赵德福做的那些欺压良善、强占田产的勾当,都另录了详册,藏在稳妥之处。”

沈砚秋接过那叠暗档,细细翻看。上面不仅记录了家丁们承认此次殴打农户的事实,还零星牵扯出过去几年,他们依仗王府权势,如何配合赵德福逼签田契、拦截农户水源、甚至暗中放贷逼人卖儿鬻女的劣迹。虽然这些家丁所知有限,很多关键细节语焉不详,但拼凑起来,已足够勾勒出赵德福在米脂横行霸道的模糊轮廓。

“不够。”沈砚秋合上详册,摇了摇头,“这些口供,动不了赵德福的根本。他完全可以推说是个别家丁仗势妄为,与他无关。至于知府那边…”他顿了顿,指尖在巡按御史的回信上点了点,“更是连边都沾不上。”

王书吏脸上掠过一丝失望,但看着沈砚秋沉静的面容,又燃起些许希望:“那大人的意思是?”

“御史大人要实证,我们就给他实证。”沈砚秋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赵德福和知府,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赵德福的嚣张,背后必然有知府的默许甚至支持。而知府之所以敢如此,除了王府这层关系,恐怕自身也不干净。他们之间,必然有利益勾连。”

他转过身,眼神锐利如刀:“之前我们盯着土地,动静太大,打草惊蛇了。现在,换个方向。”

“大人的意思是…从赈灾粮入手?”王书吏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

“没错。”沈砚秋走回书案前,摊开米脂县的简要图册,“朝廷前后拨下数次赈灾粮,账面上看,发放无误。但实际呢?多少农户依旧食不果腹?那些粮食,到底进了谁的口袋?赵德福一个王府管家,要那么多粮食做什么?他背后有没有人分润?”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图册上标注的几处官仓位置:“查!就从最近一批,也是数量最大的一批赈灾粮查起。明面上的账册必然做得天衣无缝,我们要查的,是账册之外的蛛丝马迹。运粮的民夫、看守仓库的胥吏、负责核验的地方耆老…所有经手之人,都有可能留下破绽。”

王书吏面露难色:“大人,此事恐怕不易。知府既然敢这么做,必然上下打点,各个环节都安排了人手。我们贸然去查,只怕…”

“不是明查,是暗访。”沈砚秋打断他,声音压得更低,“你久在米脂,人面熟,可信之人也多。想办法,找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又可能接触到内情的人。比如,官仓附近居住的百姓,有没有在深夜见过异常的车马进出?比如,那些本该领到赈灾粮,却很快又被迫低价卖掉粮食,或者干脆没领到粮食的农户,他们知不知道内情?再比如,运送粮草的民夫,有没有人记得粮食最终卸在了哪里,和账册记录是否相符?”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纸上快速写下几个名字和地点,都是之前调研赋税时,隐约感觉到与官府和王府往来密切,却又并非核心人物的小乡绅、小吏目。“这些人,地位不高,知道的内情可能有限,但也正因如此,防备心或许不那么重。你可以尝试接触,许以利害,看看能否撬开他们的嘴。”

王书吏仔细看着那张纸,将上面的名字和地点牢牢记住,然后接过纸张,就着蜡烛的火苗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老夫明白了。此事需耐心和时机,急不得。”

“我们有的是耐心。”沈砚秋看着跳动的火焰,眼神幽深,“赵德福以为我们退了这一步,就会一直退下去。他错了。退这一步,是为了看清他们的虚实,找到真正能一击致命的弱点。”

就在这时,书房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一名值守的衙役在门外低声道:“大人,李主簿求见,说是有关于赋税改革的要事禀报。”

沈砚秋与王书吏交换了一个眼神。李主簿此刻前来,绝不仅仅是为了赋税改革。

“请他进来。”沈砚秋整理了一下衣袍,坐回椅中,脸上恢复了平日那种带着几分书卷气的沉静。

王书吏则迅速将桌案上的信件、口供等物收拢,悄无声息地退到一旁的书架边,假装整理文书。

李主簿推门而入,脸上堆着惯常的、略显虚伪的笑容,先是行礼,然后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整个书房,尤其在王书吏身上停留了一瞬。

“李主簿有何要事?”沈砚秋语气平淡地问道。

“回大人,是关于您之前提的‘按实田亩征税’的章程。”李主簿拱拱手,“下官与几位乡老初步议了议,大家都觉得…觉得大人为民之心可嘉,只是此举牵涉颇广,恐生变故啊。不少乡绅都颇为忧虑,担心朝廷法度反复…”

他絮絮叨叨地说着,话里话外无非是困难重重,希望沈砚秋知难而退。

沈砚秋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划着,仿佛在思考赋税的问题,心中却是一片清明。李主簿的到来,与其说是汇报,不如说是一种试探,试探他在经历了与王府的正面冲突和知府的施压后,还有多少锐气和决心推动改革。

“……故此,下官以为,此事是否暂缓…”李主簿终于说到了重点。

“不必暂缓。”沈砚秋抬起眼,打断了他,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赋税乃国之根本,亦关乎米脂民生休戚。虽有困难,更需我辈尽力厘清。章程既然已定,便按章程一步步来。若有乡绅不解,你可将他们请来县衙,本官亲自与他们分说。”

李主簿脸上的笑容僵了僵,似乎没料到沈砚秋态度依旧如此强硬,只得讪讪道:“大人既有决断,下官…下官遵命便是。”

“有劳李主簿了。”沈砚秋端起桌上的茶杯,这是送客的意思。

李主簿只好躬身告退。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王书吏走到沈砚秋身边,低声道:“他怕是来探风声的。”

“无妨。”沈砚秋抿了一口早已凉透的茶,苦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让他们猜去。我们明面上继续推赋税改革,吸引他们的注意。暗地里…”他看向王书吏,眼神交汇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王书吏重重地点了点头。

夜色渐深,县衙内外一片寂静。沈砚秋独自一人站在院中,仰头望着被乌云遮蔽的朦胧月色。巡按御史的回信像一根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没有激起惊涛骇浪,却让水面下的暗流涌动得更加剧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