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孤臣:从科举到定鼎四海 > 第156章 伏笔铺垫涉军务

第156章:伏笔铺垫涉军务

乾清宫的殿门沉重而冰冷,沈砚秋随着引路的太监踏入时,只觉得一股混杂着檀香与压抑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他官阶低微,按例本无资格参与此等涉及军国大事的御前议事,此刻置身于众多绯袍大员之间,那身青色的户部主事官袍显得格外醒目,也引来了不少或探究、或质疑、或纯粹是好奇的目光。

他垂首敛目,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跟在队伍末尾,在指定的位置站定。眼角余光快速扫过殿内情形。崇祯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年轻的眉宇间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的边缘。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王洽、户部尚书李春烨等重臣分立两侧,神情肃穆。而站在文官队列稍前位置的崔应元,此刻也正微微侧头,那目光如同淬了冰的针,无声无息地刺过来,带着毫不掩饰的阴冷与审视。

沈砚秋心下一沉,面上却不动声色,只将目光落在自己脚前三尺之地,仿佛殿中金砖的纹路有着无穷的吸引力。他知道,徐光启的提醒已成现实,自己到底还是被卷入了这辽东的风暴眼。而崔应元那道目光,更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今日这场议事,对他而言,绝非简单的问计,更是一场凶险的考验。

“……宁远存粮据报仅够五日,军中已有怨言,若粮草不继,恐生大变!尔等身为朝廷重臣,食君之禄,分君之忧,今日若拿不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来,朕要你们何用!”崇祯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和焦躁,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上。

兵部尚书王洽连忙出列,躬身道:“陛下息怒,已严令山海关、蓟镇加紧筹措,然……然各处粮仓亦不充裕,远水难解近渴。为今之计,或可令户部优先拨付银两,于京师及附近州县紧急采买,火速运往……”

“采买?”崇祯打断他,语气更冷,“京师粮价如今是多少?采买之银从何而来?即便采买得到,运送途中耗费几何?几日能到宁远?王尚书,你是在跟朕说这些虚文吗?”

王洽额头见汗,呐呐不能言。户部尚书李春烨见状,只得硬着头皮出列:“陛下,国库空虚,您是知道的。先前……先前沈主事清理西北军饷积欠,省下十万两,或可暂解燃眉之急,然亦不足以支撑大规模采买及长途转运之费……”

话题终于还是引到了这里。沈砚秋感觉到更多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身上。

崇祯的视线也随之扫了过来,落在那个站在队伍末端的青色身影上。“沈砚秋。”

“臣在。”沈砚秋应声出列,躬身行礼。

“朕听闻,你在米脂任上,于钱粮庶务上颇有些办法。西北军饷的烂账,你也料理得清楚。”崇祯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如今辽东军粮告急,你可有话说?”

一瞬间,殿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过来。崔应元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冷笑,他倒要看看,这个靠着几分算计在户部立足的年轻人,面对这等军国难题,能吐出什么象牙来。

沈砚秋深吸一口气,心念电转。直接说没钱没粮,那是推诿,必遭斥责;空谈调拨采买,与王洽无异,徒惹皇帝厌烦。他需要拿出一点不一样的,切实可行,又能稍稍挠到皇帝痒处的思路。

“回陛下,”他声音清晰,不高不低,却足以让殿内每个人都听清楚,“臣在米脂时,确曾应对过粮荒。深知一旦粮食无着,纵有百万银钱,亦难解士卒腹中之饥。”

他先定下基调,并非空谈银钱,而是直指核心——粮食本身。这话让崇祯敲击御案的手指微微一顿。

“故而,臣以为,解辽东粮困,需长短结合,多管齐下。”沈砚秋继续道,语速平稳,“短期而言,除却户部尽力筹措银两,于近畿、山东等地采买,或可令漕运衙门设法,从尚未北上的漕粮中暂借一部分,走海路疾驰辽东,或能快于陆路转运。此虽杯水车薪,但可稳定军心,示朝廷决不放弃宁远之意。”

借漕粮,走海路。这两个提议让几位大臣微微颔首,虽也有执行难度,但总算是个有点新意的急策。

“然,此皆非长久之计。”沈砚秋话锋一转,“辽东土地广袤,为何军粮始终匮乏?皆因战事频繁,民不聊生,耕种废弛。且当地所种多为粟麦,产量有限,一遇天时稍有不协,便即歉收。”

他抬起头,目光坦然迎向崇祯:“臣在米脂,曾试行军屯,引渠灌溉,选用良种,使得荒地产出倍增。臣离任时,米脂军屯所出,已能部分自给。此等经验,或可借鉴于辽东。”

“军屯?”崇祯眉头微蹙,“辽东前线,战火连绵,如何能安心屯田?”

“陛下明鉴,非是于最前线屯田。”沈砚秋解释道,“宁远、锦州之后方,广宁、右屯卫等地,地势平坦,若遣精锐军士护卫,招募流民或令军户家眷垦殖,仿效臣在米脂之法,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即便第一年所产不多,亦可渐次积累,减轻后方转运压力。此乃以战养战,固本培元之策。”

他顿了顿,看到崇祯眼中闪过一丝意动,知道火候已到,便抛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棋:“且臣听闻,詹事府少詹事徐光启徐大人,多年来潜心农学,曾引种海外名为‘玉米’之作物,耐旱耐瘠,产量远胜寻常麦粟。徐大人着有《农政全书》,其中详载种植之法。若能在辽东择地试种此物,成功之后推广开来,或可从根本上缓解军粮之困。”

玉米!徐光启!

这两个名字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不少大臣都知晓徐光启醉心于此等“奇技淫巧”,却不想沈砚秋竟敢在御前将其与军国大事联系起来。崔应元更是眼神一厉,他没想到沈砚秋会扯出徐光启这面旗,而且提出的并非虚泛的屯田,而是具体到某种作物和其倡导者。

崇祯显然也被这个具体的提议吸引了。他看向站在文官队列中,一直沉默不语的徐光启:“徐先生,沈砚秋所言‘玉米’,果真如他所说?”

徐光启稳步出列,他年事已高,却精神矍铄,朗声道:“回陛下,沈主事所言不虚。臣确于京郊庄园试种玉米数年,其亩产可达四至五石,远高于麦粟。且其秆叶亦可充作牲畜饲料,浑身是宝。辽东地广,若择合适之地引种,辅以妥善照料,假以时日,必见成效。臣之《农政全书》初稿已成,其中便有专章论述此物习性及种植要领。”

有了徐光启的背书,沈砚秋的提议顿时显得扎实了许多。崇祯沉吟起来,手指不再敲击桌面,而是轻轻摩挲着一份奏章的边缘。他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解救宁远之法,但沈砚秋和徐光启勾勒出的远景,那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辽东粮草困局的可能性,同样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个能理财、懂农事、似乎还对军务有些见地的年轻官员……

“沈卿之言,老成谋国,非徒逞口舌之快者。”崇祯终于开口,语气缓和了不少,“漕粮借运、后方屯田、试种新粮……虽非旦夕可成,却皆是可行之径。李尚书、王尚书,你二人下去后,与徐先生、沈砚秋详细议一议,尽快拿出个条陈上来。”

“臣等遵旨。”李春烨、王洽连忙躬身。

“沈砚秋,”崇祯的目光再次落在他身上,“你既熟知钱粮,又晓农事,于军需转运亦有见解,日后辽东军饷粮草之事,你要多多用心。”

“臣,谨遵圣谕。”沈砚秋深深叩首。他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他这只原本只在户部核算账册的“燕子”,终于被皇帝亲手放飞,即将闯入军方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凶险的天空。

退出乾清宫时,午后的阳光依旧刺眼。沈砚秋能感觉到身后那道属于崔应元的目光,如同附骨之疽,冰冷而黏腻。他挺直脊背,步伐沉稳地走在宫道的青石板上。

今日殿中一席话,他借米脂经验立论,引徐光启的成果增信,成功地在皇帝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也将自己与辽东军务悄然捆绑。这不再是户部内部的账册博弈,而是真正涉及边镇安危、军队稳定的实权领域。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面对的将不再是崔应元个人的刁难,而是整个阉党势力对军饷这块肥肉的守护,以及军中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风险与机遇,皆系于此。他摸了摸袖中那本苏清鸢正在加紧整理的“历年军饷核销异常记录”,指尖传来纸张粗糙的触感。辽东的粮草,阉党的命门,或许,突破口就在那茫茫关外,在那即将由他经手的一粒粒粮食,一两两饷银之中。

而此刻,崔应元正与身旁一位兵部的官员低声交谈着什么,那官员不时点头,目光却有意无意地扫过沈砚秋的背影,带着一丝审视与算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