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风裹着湿冷的气息,卷过江城大学理科楼的玻璃幕墙,在清晨的薄雾里留下一道道水痕。三楼生物实验室外,明黄色的警戒线像一道冰冷的界限,将好奇的目光与里面的死寂隔离开来。周队,里面情况基本固定好了。年轻警员小林侧身让开通道,脸上还带着未褪尽的青涩,眼神却紧盯着警戒线内的场景,死者李哲,男,22岁,生命科学学院研二学生,今早七点被同组的学生发现倒在实验台前。
周建明抬手按了按眉心,连日的加班让他太阳穴突突直跳。他扯了扯身上的勘察服,踩着鞋套跨过警戒线,一股混合着酒精、培养基和淡淡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实验室里很安静,只有通风橱运转的低鸣,阳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落在那张倒在白色实验台旁的年轻面孔上。
李哲躺在地上,眼睛还保持着半睁的状态,瞳孔涣散,嘴角残留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青紫。他的右手还搭在实验台边缘,指尖距离一支打翻的移液器只有几厘米,透明的液体在台面上晕开一小片痕迹,已经半干了。初步判断死因是什么?周建明的目光扫过实验台,上面摆放着几个锥形瓶、离心管,还有一本摊开的实验记录本,字迹工整,最后一页的日期停留在昨天下午五点。
法医老陈蹲在尸体旁,手里拿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死者袖口的一缕纤维,闻言抬头:体表没有明显外伤,口鼻有轻微泡沫残留,结合嘴唇和指甲的发绀情况,不排除中毒的可能。具体得等尸检和毒物分析,不过看这症状,有点像神经性毒素。毒素来源呢?周建明走到实验台前,目光落在台面上贴着标签的试剂瓶上。架子上整齐排列着各种化学试剂,从常见的乙醇、甲醇,到标注着“剧毒”“仅限实验使用”的特殊试剂,琳琅满目。
正在排查。负责物证的小张戴着双层手套,正在用棉签擦拭那片打翻的液体,这里的试剂太多了,光剧毒和易制毒试剂就有二十多种,都得一一核对领用记录和剩余量。不过初步看,有一瓶标注‘河豚毒素标准品’的试剂瓶,封口好像有被动过的痕迹。周建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在实验台内侧的架子上,果然放着一个棕色的小试剂瓶,标签上的“河豚毒素”四个字格外刺眼。这种毒素的毒性极强,微量即可致命,且发作迅速,符合死者的症状。
谁负责管理这些剧毒试剂?周建明的声音沉了下来。实验室的试剂管理是轮流制,这周刚好是李哲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小林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过来,已经联系上他们课题组的导师张教授,还有同组的其他五个学生,正在楼下会议室等着问话。
周建明点点头,目光再次回到李哲的尸体上。年轻人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本该是前途光明的年纪,却在这充满精密仪器的实验室里,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他的视线扫过实验记录本,最后一行字的末尾,有一个小小的墨点,像是写字时突然停顿留下的痕迹。把实验记录本收好,仔细检查上面有没有指纹和其他痕迹。周建明站直身体,小林,跟我去楼下问话。先从发现死者的人开始,再逐一排查同组人员。既然是实验室内部的人发现的,说不定能找到什么线索。
走出实验室,走廊里已经站了不少学生,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脸上满是惊慌和窃窃私语。看到周建明和小林出来,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投过来,带着好奇、恐惧,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躲闪。周建明没有理会这些目光,径直走向楼梯口。他知道,在这些年轻的面孔背后,或许藏着这起命案的关键线索。而那个装着河豚毒素的试剂瓶,就像一个引子,即将揭开实验室里不为人知的秘密。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像是要凝固。长条会议桌旁坐着六个人,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穿着灰色西装,脸上满是疲惫和焦虑,正是李哲的导师张卫国教授。另外五个年轻人,三男两女,都穿着简单的休闲装,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桌角,空气里弥漫着沉默和不安。周建明和小林走进来的时候,所有人的头都抬了起来,目光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张教授站起身,声音有些沙哑:警官同志,你们来了。李哲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突然出事?
张教授,节哀。周建明示意他坐下,自己则拉过一把椅子,在桌子对面坐下,我们现在需要了解一些情况,希望大家能配合。首先,谁是第一个发现李哲出事的?一个穿着白色卫衣、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怯生生地举起手,声音细若蚊蝇:是……是我。我叫赵萌,和李哲是同组的研一学生。周建明的目光落在她身上,女孩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双手紧紧攥着衣角,身体还在微微发抖。别紧张,慢慢说。周建明放缓了语气,你今天早上几点到实验室的?怎么发现李哲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