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然将赵医生的病历夹轻轻推到办公桌最内侧,金属夹边缘在晨光里泛着冷硬的光,像极了三天前法院宣判时,赵医生隔着被告席玻璃望向她的眼神——那里面没有恨,只有一片空茫的灰烬。办公室的百叶窗没拉严,一道阳光斜斜切进来,落在桌角那份还带着油墨味的《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书》上,依法处理四个字被照得格外清晰。
林悦推开门时,手里攥着的保温杯还冒着热气,杯壁上印着的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字样已经被磨得有些模糊。卫生部门刚打了电话,她把杯子放在苏然手边,指尖还带着外面深秋的凉意,王科长说,想借赵医生这个案子,联合咱们搞一次全市范围的学术规范宣传,从三甲医院到基层诊所,一个都不落。
苏然端起杯子抿了一口,枸杞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却没驱散心底的沉郁。她想起247集结尾时,自己和林悦站在医院走廊里看着赵医生被带走的场景,那时林悦说这不是结束,是该让行业醒醒了,如今这句话竟真的要落地。宣传什么?苏然的声音有些沙哑,说别像赵医生一样造假?还是说‘学术竞争要讲规矩’?
林悦拉开椅子坐在她对面,从包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这几天整理的要点——赵医生为了评副高伪造的3篇核心期刊论文、被篡改的临床数据、因学术纠纷被他恶意举报的年轻医生……都要讲,但不止这些。她笔尖顿在“良性竞争”那行字上,王科长说,要让大家知道,学术不是战场,病人的命才是底线。
一、会议室里的第一场交锋宣传启动会定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第三会议室,那天早上飘着细雨,苏然提前十分钟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了大半的人。前排是几家三甲医院的科主任,后排则是基层卫生院的代表,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份印着医疗行业学术规范手册(草案)的资料,有人低头翻着,有人交头接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
王科长推门进来时,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脸上没什么表情:今天把大家叫来,不是开表彰会,是给行业号脉。”他把文件夹往桌上一放,里面的文件滑出来几张,最上面那张正是赵医生案件的判决书复印件,赵医生从规培生到副主任医师,用了12年,却因为3篇假论文,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他所在的科室,因为他的学术纠纷,去年有3个疑难病例转诊时被耽误——这不是个案,是咱们行业里藏着的毒瘤。
话音刚落,坐在第二排的市中医院骨科张主任就举起了手。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医生,从医四十多年,手里攥着的钢笔杆都被磨出了包浆:王科长,我不否认学术造假该查,但现在的评价体系,逼着年轻人抢时间。评职称要看论文、看课题,门诊量、手术量还得达标,他们哪有那么多精力?
苏然坐在角落,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手册的边缘。她想起自己刚工作时,为了写一篇临床观察论文,连续一个月泡在病案室,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却因为影响因子不够,没能评上当年的优秀医师。张主任,她轻声开口,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我理解您说的压力,但赵医生不是没时间,是走了捷径。他伪造的那篇关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论文,里面的数据来自50个病人,但实际上,他只随访了17个,剩下的33个数据,全是从别的文献里抄来的。她顿了顿,从包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对比表,投影在幕布上——左边是赵医生的论文数据,右边是某篇国外文献的原文数据,重合度高达92%。去年有个病人,就是因为看了这篇论文,选择了赵医生推荐的手术方案,结果术后三个月就出现了假体松动,现在还在做康复治疗。
会议室里的窃窃私语消失了,张主任看着幕布上的数据,钢笔从手里滑下来,在手册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林悦这时接过话头,她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组数据:我们统计了近三年全市医疗纠纷,其中17%和学术问题有关——要么是医生用了未经证实的新疗法,要么是因为学术竞争故意隐瞒诊疗方案。这次宣传,我们不仅要讲‘不能做什么,更要讲该怎么做。王科长点点头,把手册翻到第15页:这里面写了学术规范三原则——数据真实、成果共享、竞争透明。接下来半个月,苏医生和林医生会带队,分三组去各个医院、医学院校宣讲。咱们的目标不是抓多少人,是让每个医生都记住,白大褂上的学术二字,比任何职称都重。
第一站是市医学院,宣讲安排在阶梯教室,台下坐满了即将实习的大四学生。苏然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突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那时她也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听着老教授讲医者仁心,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你们可能觉得,学术规范离你们还远,苏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病历两个字,但从你们第一次写病历开始,就已经在接触学术规范了。一份真实的病历,不仅是诊疗的记录,更是未来临床研究的数据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