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图书馆古籍区的日光灯管发出嗡鸣,林悦指尖拂过《犯罪符号学通论》泛黄的纸页,目光在“∞”符号的注释上骤然停顿——在犯罪心理学语境中,此符号常被赋予‘永恒惩罚’的隐喻,使用者多存在对特定对象的极端执念,试图通过循环性仪式实现心理层面的报复闭环。
窗外的雨丝斜斜划过玻璃,将远处警局的警灯晕成一片模糊的橘色光斑。两小时前,城西老洋房里发现了心理咨询师苏曼的尸体,现场除了半杯残留氟西汀的咖啡,唯一的异常就是死者手腕上用口红画出的∞符号,红得像凝固的血。
死者苏曼,38岁,独立心理咨询师,工作室就在洋房一层。刑警队长陈默将现场照片摊在会议桌上,指尖点过照片里的符号,技术科确认口红是苏曼本人的,但无法判断是生前还是死后所画。
林悦盯着照片里的符号,指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画着圈:这个符号不是随机画的。∞在数学里是无穷大,但在犯罪心理中,它往往和‘无法终结的惩罚’有关。凶手可能认为苏曼犯了某种‘罪’,需要用这种符号来标记她应受的永恒惩罚。
惩罚?一个心理咨询师能犯什么罪?年轻警员小周皱着眉,我们查了她的客户记录,最近半年有12个固定来访者,职业从程序员到中学老师都有,没发现明显的矛盾点。
林悦拿起苏曼的咨询档案,第一页贴着她的职业照,笑容温和得像春日的阳光。档案里按时间顺序记录着来访者的基本信息,最后一位来访者的记录停留在案发前一天,署名是陈曦,职业栏写着自由撰稿人,备注里只有一行字:创伤后应激障碍,需长期干预。这个陈曦有线索吗?林悦抬头问。
陈默摇头:地址是假的,电话是空号。苏曼的助理说,这个陈曦每次都现金支付,从不透露私人信息,连咨询时都戴着口罩和帽子,没人见过她的真面目。
当晚,林悦回到苏曼的工作室。洋房里还残留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咨询室的沙发上放着一个未拆封的抱枕,上面印着∞符号——是苏曼上个月从网上定制的,助理说她觉得这个符号能给人无限的安全感。
林悦翻开苏曼的咨询日志,最新一页的字迹有些潦草:陈曦的创伤与‘循环’有关,她反复提到‘永远逃不掉’,今天情绪失控,说‘该受惩罚的不是我’。日志下方画着一个小小的∞符号,旁边打了个问号。
三天后,城郊发现第二具尸体。死者是中学老师张莉,同样在手腕上画着∞符号,现场留有一张纸条:第二个永恒,该你了。
张莉也是苏曼的来访者!小周拿着档案跑进来,她半年前因为学生自杀患上抑郁症,一直在苏曼这里做咨询。林悦看着张莉的咨询记录,发现她和陈曦的咨询时间有重叠:苏曼有没有同时为她们俩做过团体咨询?
没有,苏曼从不做团体咨询。助理回忆道,但有一次我听到她们在走廊里吵架,好像在争‘谁该负责’,具体内容没听清,苏曼很快就把她们分开了。谁该负责?林悦若有所思,张莉的学生为什么自杀?
调查显示,张莉班上的学生王磊半年前从教学楼跳楼身亡,死前留下遗书,说永远活在被冤枉的循环里。而当时指控王磊偷同学手机的,正是张莉——她仅凭监控里模糊的身影,就认定王磊是小偷,在班里公开批评了他。王磊的母亲呢?陈默问。
王磊死后三个月,他母亲就失踪了,有人说她精神崩溃,去了外地,也有人说她早就不在人世了。小周补充道,我们查了王磊的社交账号,发现他死前关注过一个叫‘循环惩罚者’的匿名账号,账号简介里写着‘∞,是罪人的终点’。
林悦立刻让技术科追踪这个账号,发现它的IP地址经常变动,但最近一次登录地点,就在张莉家附近的网吧。网吧监控显示,登录账号的是一个戴着口罩的女人,身形和助理描述的陈曦有些相似。
她在模仿王磊的遭遇。林悦分析道,王磊觉得自己被冤枉,陷入了‘被误解’的循环;张莉因为冤枉王磊,被凶手认定为‘罪人’,所以用∞符号标记她,让她承受‘永恒惩罚’。那苏曼呢?苏曼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受害者?
当晚,林悦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录音,里面是苏曼和一个女人的对话:王磊的事不是你的错,是他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你明明知道我没冤枉他!是你说‘只要坚持自己的判断,时间会证明一切’,可现在呢?他死了,我成了罪人!录音的最后,女人的声音带着哭腔:你和张莉一样,都是帮凶,你们都该受惩罚。
邮件发送者的IP地址指向一家废弃工厂。林悦和陈默赶到时,工厂里弥漫着刺鼻的油漆味,墙上用红漆画着巨大的∞符号,下面写着“第三个,快了。
这是在给我们下战书。陈默握紧配枪,她知道我们在查她,还故意留下线索。工厂的角落里放着一个纸箱,里面装着王磊的遗物:一本日记、一个破旧的书包,还有一张苏曼的咨询预约单,上面写着2023年10月15日,王磊妈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