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进度条,指尖的冷汗已经浸透了键盘边缘的硅胶保护膜。破解软件运行到第47分钟时,“咔嗒”一声轻响,像是老式挂锁被撬开的瞬间,那个标注着“Ω”的加密文件夹终于弹开了。
文件夹里只有一个命名为“母体溯源”的文档和三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我先点开了照片,第一张是一群穿着白大褂的人站在实验室门口,胸前的工牌模糊不清,只有最左边一个女人的侧脸清晰——她梳着齐耳短发,嘴角抿成一条直线,眼神里藏着某种我读不懂的锐利。第二张是实验台的特写,试管架上摆着编号从1到12的玻璃管,其中11号的标签被划了一道红叉。第三张照片最让我心跳加速,背景是废弃的厂房,一个小女孩被女人抱在怀里,女人的脸和第一张照片里的白大褂女人一模一样,而小女孩的眉眼,我越看越觉得熟悉。
文档是TXT格式,没有华丽的排版,只有密密麻麻的宋体字,像是有人在深夜里急促敲击键盘留下的痕迹。开头第一句话就让我攥紧了鼠标:Ω母体并非实验产物,而是自然存在的‘抗体容器’,其身份为林悦外祖母——苏婉清。
林悦是我的发小,我们从小在同一个家属院长大。她外祖母去世那年,她才10岁,只记得老人总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一些写满公式的手稿,逢年过节也很少出门。当时大家都以为苏婉清只是性格孤僻,直到上周林悦在整理老房子时,发现了一个藏在地板下的铁盒,里面装着一张泛黄的实验报告和半枚刻着“Ω”的铜制徽章,她才觉得事情不对劲,把铁盒交给了我。
我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安全工程师,破解加密文件是我的本职工作,但这一次,我更像是在揭开一个埋了半个世纪的秘密。文档里接着写:1972年,西北某秘密实验室启动‘方舟计划’,旨在研发对抗未知病毒的抗体。实验对象均为自愿参与的科研人员,苏婉清是其中之一。实验进行到第三个月时,11名参与者相继出现器官衰竭症状,只有苏婉清存活下来,且血液中检测出天然抗体。
我突然想起林悦说过的一件事,她外祖母生前从不体检,甚至连感冒都很少得,每次林悦问起,老人都只是笑着说身体底子好。现在看来,那根本不是底子好,而是体内的抗体在默默发挥作用。
文档的中间部分被加密了,只有零星的句子能看清:周明远接手实验后,将重点转向基因复制……抗体稳定性超出预期,但存在排斥反应……必须找到母体的直系亲属,否则实验无法推进……
周明远这个名字,我在科技圈早有耳闻。他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传奇人物,三年前创立了“远航生物”,声称要攻克癌症治疗难题,却在去年突然宣布暂停所有公开项目,行踪成谜。难道他一直在秘密进行“方舟计划”的后续实验?
我正想把文档内容发给林悦,电脑屏幕突然黑了。不是断电,而是被远程控制了——屏幕中央跳出一个红色的对话框,里面只有一行字:不该看的东西,会惹祸上身。
我拔掉网线,重启电脑,发现“母体溯源”文档已经被彻底删除,连回收站里都找不到痕迹。唯一的庆幸是,我刚才把三张照片保存到了手机里。
第二天一早,我约林悦在她家老房子见面。那是一栋上世纪90年代的单元楼,楼道里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打开房门,客厅里还摆着苏婉清生前用的藤椅,椅背上搭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你说文档里提到我外婆是‘Ω母体’?林悦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那半枚铜制徽章,指尖微微发抖,可我外婆就是个普通的退休教师,怎么会和秘密实验扯上关系?
我拿出手机,给她看那三张照片:你看第一张照片里的女人,是不是你外婆?还有第三张,这个小女孩是谁?
林悦盯着照片看了半天,突然眼睛一红:这是我妈妈小时候。我外婆很少跟我们提过去的事,我妈妈只知道她以前在西北工作过,具体做什么,外婆从来不说。
我们在书房里翻找起来。苏婉清的书架上摆满了医学和生物学的书籍,其中一本《微生物学原理》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1973.6.12,方舟启航,吾为舟身。日期正好是“方舟计划”进行到关键阶段的时候。
书桌的抽屉里,我们发现了一叠用牛皮纸袋装着的手稿。手稿上的字迹娟秀,记录着每天的身体状况:6月15日,体温37.2℃,血液中抗体浓度稳定。6月20日,出现轻微头痛,无其他不适。7月3日,听闻1号实验体去世,心有余悸。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一张夹在手稿里的体检报告,日期是1985年,上面写着苏婉清,女,42岁,血液中检测出特殊抗体,无不良反应,建议定期检测,报告的落款处,盖着一个模糊的印章,只能看清远航生物前身几个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