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砂方舟的舷窗倒映着珠江的粼粼波光,舱内的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第届星际文明交易会的精彩瞬间——琼华稻穗在试验田里泛着金光,广寒月晶器皿流转着清辉,琉璃工匠与地球孩童共同制作的摆件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嬴云澈指尖轻触投影中星枢基地的交易会展厅,神器表面突然泛起温润的赭红色光芒,纹路中浮现出一幅泛黄的老照片:青砖黛瓦的展馆外,悬挂着“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红色横幅,人群熙攘,货摊林立,与眼前的星际盛会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是……地球的广交会?”苏璃凑上前来,星语罗盘自动调出匹配数据,屏幕上跳出一行清晰的注解:“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举办,简称‘广交会’,是新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星际文明交易会的起源雏形。”她转头看向艾泽尔,眼中满是好奇,“古籍里有关于广交会的记载吗?它怎么会和星际交易会产生联系?”
艾泽尔展开那本承载着无数文明印记的古籍,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最终停在“人间商脉”篇章。书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广交会门票,票面上印着老式轮船的图案,背面用钢笔写着“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古籍记载,广交会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着‘开放、包容、合作’的理念。”他缓缓念出注释,“从最初的商品交换,到后来的技术交流、文化互鉴,广交会用数十年时间证明,文明的繁荣离不开真诚的沟通——这正是星枢基地决定延续其精神,创办星际文明交易会的核心原因。”
李娇炎调试着星耀能量分析仪,屏幕上的能量波形图显示,神器中广交会的印记与星际交易会的能量产生了强烈共振:“广交会的‘商脉能量’与承钧龙的‘守护之力’、星穗的‘共生之力’本质相通,都是‘连接’与‘共享’的体现。难怪星际交易会能快速凝聚这么多文明,原来从根源上就扎根于地球最鲜活的交流传统。”
伊恩捧着一个从基地档案馆找到的老式算盘,算盘上的算珠已经磨损,却依旧锃亮。“这是广交会早期商户用过的算盘。”他晃了晃算盘,算珠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档案馆的老研究员说,当年就是用它计算贸易账目,见证了无数合作的达成。现在我们用星际货币结算系统,虽然方便多了,但这种‘亲手敲定合作’的仪式感,好像和当年没什么两样。”
为了让各文明更深入理解星际交易会的起源,星砂团队决定在星枢基地开设“广交溯源展”,将广交会的历史与星际交易会的发展脉络相结合,打造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盛宴。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苏璃负责收集广交会的历史资料,通过星语罗盘对接地球档案馆,调取了从1957年第一届到2025年第138届广交会的影像、文字和实物资料——有早期的丝绸样品、陶瓷器皿,有改革开放后的电子设备、机械零件,还有新时代的新能源产品、智能装备。“这些展品见证了地球从商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转变。”她将资料分类整理,“就像星际交易会,从最初的物资交换,到现在的技术共享、生态合作,本质上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历程。”
李娇炎则利用星耀技术,将广交会的历史场景制作成沉浸式全息影像。参观者站在影像中,仿佛能穿越回1957年的广州展馆:穿着中山装的商户热情地向外国客商介绍丝绸的工艺,黑白电视里播放着交易会的新闻报道,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茶叶与香料的混合气息。“我们在影像中加入了能量互动装置,”她解释道,“当参观者触碰展品时,会自动弹出对应的星际合作案例——比如广交会的陶瓷技术,对应着琉璃星球的琉璃烧制工艺交流;早期的机械零件,对应着M78星云的星舰维修技术共享。”
艾泽尔将广交会的理念与各星际文明的交流传统进行对比,发现了诸多共通之处:“琼华星球的‘稻穗集市’,每年都会举办农产品交换活动,核心是‘以物易物,互助共生’;广寒星系的‘月能盛会’,本质是技术成果的展示与共享;就连遥远的绿星,也有‘生态物资交流会’,专注于环境修复资源的互通。这些传统与广交会的精神不谋而合,这也是星际交易会能快速凝聚各文明的根本原因。”
伊恩和老周负责展区的实物布置。他们在展厅中央搭建了一条“时光商道”,从入口到出口,按照时间顺序陈列展品:入口处是广交会早期的丝绸、陶瓷,中间是改革开放后的电子设备、新能源产品,出口处则是星际交易会的星耀能量转换器、星穗稻种、月露修复药剂。“这条商道就像一条文明交流的长河,”老周抚摸着展台上的老式收音机,眼中满是感慨,“我父亲当年就是广交会的参展商,卖的就是这种收音机。没想到几十年后,我能参与到星际交易会的筹备中,把地球的交流传统传递到宇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