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砂方舟的引擎声渐趋平缓,缓缓降落在位于昆仑山深处的“星枢基地”——这是战后人类与星际文明共建的首个交流枢纽,基地外墙采用了戴森残环的合金材质,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金属光泽,屋顶的能量板如同展开的羽翼,正源源不断吸收着太阳能与星核能量。舱门打开的瞬间,基地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身着统一制服的科研人员、手持鲜花的孩子们、还有曾并肩作战的战友,正朝着他们挥手致意。
“欢迎回家!”基地指挥官老周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嬴云澈的手,他的袖口还别着一枚小小的星旋母星徽章——那是战前嬴云澈送给他们的纪念品,如今已成为基地的荣誉象征,“你们在宇宙中的每一场战斗,我们都通过星语罗盘实时观测着。混沌被净化的那一刻,整个基地都沸腾了!”
嬴云澈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广场中央的纪念碑上——碑体由三星堆青铜与故宫琉璃熔铸而成,正面刻着“星辰为证,守护无疆”八个大字,背面则记录着从星旋母星突围到终极决战的所有战役,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时间节点,都被镌刻得清晰分明。“这是……”他伸手抚摸着碑面,指尖能感受到金属下蕴含的温暖能量。
“这是所有被你们守护过的文明共同出资建造的。”老周笑着解释,“敦煌研究院送来的壁画颜料,长城博物馆提供的城砖粉末,故宫文物修复室调配的金箔,还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矿石,我们把这些‘精神印记’融入碑体,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以后,这里会成为星际青少年的研学基地,让他们永远记得,曾经有人为了守护文明,穿越过星辰大海。”
孩子们捧着鲜花围了上来,其中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将一朵用原生乳浆制成的永生花递到嬴云澈面前:“大哥哥,这是李娇炎姐姐教我们做的,它能永远保持新鲜,就像你们守护的希望一样。”李娇炎蹲下身,轻轻摸了摸小女孩的头,眼中满是温柔——战前她曾在基地开设过“星耀小课堂”,教孩子们制作简易的能量装置,如今这些孩子,已经成了基地的“小小守护者”。
众人跟着老周走进基地内部,走廊两侧的显示屏上,正循环播放着宇宙各地的战后景象:归墟奇点旁,新的星云正在孕育;戴森残环的破损处,新生的能量纹路逐渐蔓延;原生乳浆带中,无数生命种子在液态粒子中萌芽;就连量子纠缠域,也成了星际导航的“天然灯塔”,指引着迷路的飞船回家。
“这些都是‘希望之星’的能量辐射带来的变化。”老周指着屏幕上的画面,语气中满是感慨,“混沌被净化后,那颗由你们凝聚的希望之星,开始向宇宙各处释放‘生命能量’,不仅修复了被破坏的星系,还唤醒了许多沉睡的文明。昨天,我们还收到了来自M78星云的友好信号,他们说,希望能与地球建立长期的文明交流机制。”
来到基地的核心实验室,苏璃一眼就看到了熟悉的设备——那是她战前设计的星语罗盘初代模型,如今已被升级成了“星际交流终端”,屏幕上正显示着来自不同显示的文字、图像与声波信号。“我的星语罗盘……”她快步走上前,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眼中泛起惊喜的光芒。
“我们根据你留下的技术资料,对星语罗盘进行了改造。”实验室负责人陈教授递来一份数据报告,“现在它不仅能定位时空坐标,还能实时翻译宇宙中98%的文明语言,甚至能模拟不同星球的生态环境。上个月,我们还用它与一颗名为‘琼华’的星球建立了农业合作,他们的高产水稻种子,已经在地球的试验田里发芽了。”
李娇炎则被实验室角落的“星耀能量馆”吸引——馆内陈列着从原生乳浆带提取的营养分子、从时空沙漏中收集的时间粒子、从量子纠缠域分离的同步能量,还有一块巨大的“希望之星”碎片,正散发着柔和的白光。“这些能量样本,以后会用于星际医疗与生态修复。”陈教授解释道,“比如原生乳浆的营养分子,能快速修复人体受损细胞;时间粒子则可以用于文物修复,让老化的古迹恢复往日的光彩。”
伊恩最感兴趣的是基地的“武器转化车间”——曾经用于对抗混沌的声波武器,如今被改造成了“星际救援设备”,能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发出高频震动波疏散人群;之前用来防御的能量盾,变成了“生态保护屏障”,可以隔绝污染,保护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没想到,我们的武器还能有这样的用处。”他拿起一台改造后的声波仪,眼中满是欣慰。
艾泽尔则在基地的“文明档案馆”里停下了脚步——馆内收藏着从地球各地收集的古籍、文物与民俗资料,还有从宇宙其他文明带回的典籍、艺术品与科技图纸。他之前随身携带的那本古籍,被放在了档案馆的核心位置,旁边还陈列着神器在不同战役中留下的能量印记样本。“这里以后会成为宇宙文明的‘图书馆’。”档案馆馆长笑着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资料,让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理解,避免再出现像混沌这样的灾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