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海湾上空缭绕的薄雾,为堆满各类木材、金属和工具的造船工地披上了一层淡金色的纱衣。林凡静立于那块表面打磨平整、已然勾勒出无数线条的巨幅石板前,石板上用烧黑的木炭绘制着一幅复杂而精密的船舶结构图。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指尖轻轻拂过那些代表着龙骨、肋材、船壳板的线条,仿佛已能触摸到那艘即将诞生的战舰的脉搏。
历经生死淬炼,双色霸气初成,心志已坚如磐石。此刻,他不再是挣扎求存的落难者,而是一位即将亲手打造自己王座的总工程师。造船,并非简单的木工拼接,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他过往所有知识、技能与资源的终极统合,更是他能否成功闯入伟大航路的基石。
工科生的灵魂在熊熊燃烧。他不仅要造一艘能航海的船,更要造一艘超越这个时代普通航海认知、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独特能力、足以应对未来莫测风险的梦幻座驾!
林凡的设计理念清晰而坚定:以现代流体力学、结构力学为基础,以磁力果实能力为核心驱动与安全保障,打造一艘兼具高速性、稳定性、隐蔽性与成长性的单人探险舰艇。
他摒弃了这个世界常见的、依赖厚重装甲和大量人力的笨重船型,也不同于完全依赖风帆动力的传统帆船。他的设计目标明确:
高速机动: 流线型船体,降低航行阻力。
单人操控: 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帆索、舵系控制。
超强生存: 独特的结构强化与磁力应急系统。
隐蔽突防: 低矮干舷,减小雷达(如果存在)反射面积,磁力推进实现短暂无声航行。
可扩展性: 预留未来升级空间(如附加武器、更高级能源)。
林凡的指尖在石板上移动,勾勒出船体水线以下的形态。
线型设计: 飞剪式船首与巡洋舰尾相结合。船首尖锐破浪,减少兴波阻力;船尾线条流畅,避免涡流产生,优化尾流效率。长宽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兼顾速度与稳定性。
龙骨与稳向:
主龙骨: 采用深V型剖面,并非简单的厚重木梁。V型结构在航行时能产生向上的升力,有效减少阻力,提高航速,同时在侧风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可收放中插板(创新核心): 在船体中部重心位置,设计一个可升降的碳钢材质中插板(稳向板)。平时收起,减少阻力;遇侧风或需要高机动性时放下,深入水中,极大增加抗横漂能力,效果远超普通舵片。升降机构计划采用磁力与滑轮组结合,实现快速精准控制。
结构力学: 船体框架采用横向肋骨与纵向桁材结合的网格结构,类似现代船舶的骨架,确保在承受波浪冲击时,应力能均匀分散,避免局部破裂。关键连接点采用金属包角与高强度榫卯结合,部分区域甚至计划尝试磁力“缝合”——用磁力场使金属连接件与木材分子层面产生更强结合。
风帆系统:
帆型选择: 百慕大帆装的单桅帆船方案。主帆为高大的三角帆,具有优异的逆风航行能力;前桅(或船首)可加装一副小型的艏三角帆,进一步增加推力且便于单人操控。帆骨采用轻质坚韧的材料,保证帆形。
索具与控制: 摒弃复杂的多人操控绳索。设计集中滑轮组系统,关键控帆索(如主帆升降索、帆角索)引至驾驶位附近,利用磁力辅助张紧器(通过磁力吸附固定绳索位置,替代传统绳结)实现单人快速、精准调帆。
磁力辅助推进系统(王牌):
应急推进器: 在船尾水线以下,隐藏安装一个可伸缩的磁力驱动螺旋桨。由林凡直接消耗精神力,通过磁力场高速旋转螺旋桨轴,提供静默、无风的应急动力。用于进出港、规避危险、无风带脱困等。功率不大,但关键时刻足以改变局面。
姿态控制辅助(微操): 在船体两侧及底部,预设数个磁力矢量喷口(微小通道,可喷出磁化水粒或直接产生磁推力)。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喷口的推力方向和大小,可实现船只的微幅横向移动、急速转首、甚至一定程度抑制横摇,大幅提升恶劣海况下的操控性。这对林凡的磁力操控精度是极大考验,但潜力无穷。
林凡将磁力果实的应用提升到船舶“主动安全系统”的高度:
动态重心控制系统(抗风暴神器): 在龙骨内部预设一个密封的、可受磁力驱动的重型压载舱(内装铁砂或重金属粒)。遭遇巨浪袭击船体大幅倾斜时,林凡可瞬间磁力驱动压载物向倾斜反方向移动,主动抵消倾覆力矩,效果远超普通压舱水。这是将磁力用于实时姿态控制的颠覆性设计。
结构健康监测与瞬时强化: 在船体关键应力点嵌入细小的磁性示踪颗粒。林凡可通过日常磁力扫描,实时监测这些颗粒的磁场变化,提前发现结构疲劳或微小裂纹。一旦发现,可用磁力暂时“焊合”或强化该区域,避免灾难性断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