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前的空地上,那座暗沉沉的矿石小山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无声地诉说着磁力采矿带来的效率革命。林凡站在小山前,双手抱胸,目光沉静地扫过这些凝聚着他一天辛劳与智慧结晶的矿石。原料短缺的担忧已然烟消云散,甚至可以说,矿石的获取速度,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然而,这堆积如山的矿石,也带来了新的、更迫切的压力。它们不能永远堆在这里风化,必须尽快转化为有用的金属。下一步的核心,毫无悬念地指向了那个决定性的设备——炼铁炉。
工科生的本能让他立刻进入了“项目攻坚”状态。他没有急于动手垒砌,而是转身回到了洞内那方作为“绘图板”的光滑石台前。点燃一盏用贝壳盛放油脂制作的简易油灯,昏黄而稳定的光芒照亮了台面。他需要一份尽可能详尽的施工蓝图,将脑海中的构想,转化为可执行的、最优化的技术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林凡喃喃自语,指尖在一块烧黑的木炭上摩挲。炼铁,尤其是达到能锻造钢材的高温,绝非挖个坑生火那么简单。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甚至引发危险。
他的优势在于,他不仅懂得原理,还拥有磁力果实这种能打破常规施工限制的超凡能力。他要设计的,不是历史上任何一种原始炉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座融合了现代工程理念与异世界超自然力量的——磁力鼓风强化型高效炼铁炉。
林凡深吸一口气,炭笔落在摊开的大张鞣制过的兽皮上(比树叶更耐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的眼神专注而锐利,如同一位面对复杂图纸的总工程师。
一、炉体结构设计:稳定性与热效率的平衡
他首先勾勒出炉体的主体结构。没有选择过于复杂的高炉,而是基于“碗式炉”的基本形制进行优化改良,力求结构简单、坚固、易于建造和维护。
基础与炉缸: 先画出坚固的基础坑,深约半米,底部铺设碎石用于排水。其上,用精选的耐火粘土混合砂石、切碎的植物纤维(增加韧性)夯筑成碗状的炉缸,这是盛放铁水与熔渣的核心区域。林凡特意将炉缸底部设计成轻微的锅底形,便于汇集铁水。并标注出关键尺寸:内径约40厘米,深度约60厘米。
炉身与炉腹: 炉缸之上,是用耐火砖(或耐火土坯)垒砌的直筒形炉身,高度约1.2米,提供必要的反应空间。炉身中部略微内收,形成“炉腹”,有利于热量集中和炉气上升。炉壁厚度标注为15厘米,确保保温性和结构强度。
炉喉与烟囱: 炉顶收缩为“炉喉”,连接一个高度约50厘米的简易黏土烟囱,用于引导废气排出,同时利用烟囱效应增强自然抽力。
出铁口与出渣口: 在炉缸底部侧壁精心设计了一个倾斜向下的“出铁口”,用耐火泥预留孔道,平时用泥塞堵住,出铁时用铁钎捅开。在炉缸上部略高于预计铁水液面的位置,设计一个“出渣口”,用于排出较轻的熔渣。
耐火材料备注: 在图纸空白处详细注明:所有接触高温区域必须使用高耐火度粘土(需寻找并测试),普通粘土无法承受铁水温度。
二、核心创新:磁力离心式鼓风系统
画完炉体,林凡的笔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接下来,才是真正体现“知识降维打击”的部分——颠覆传统的鼓风方案。
传统风箱的弊端分析: 他在旁边简单画了个活塞式风箱,打了个叉。标注:效率低、气流脉冲不连续、劳动强度大、密封易损。
磁力鼓风机原理图: 接着,他绘制了一个全新的装置草图。
叶轮: 核心是一个带有一定倾角的叶片结构。他设计了两个方案:一是用坚韧木材精心雕刻而成(易得,但耐热性差);二是用薄铁板打造(需先炼出铁,但耐用高效)。叶轮中心有轴孔。
风箱外壳: 一个密封的圆筒形木制或石制腔体,两端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通过耐热的陶管(需烧制)连接至炉体下部的风口。
磁力驱动装置: 这是关键!他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叶轮轴并非连接摇柄,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轴承结构(可用硬木或光滑石槽)支撑。在风箱外壳外部,对应叶轮轴心的位置,放置一个由磁力操控的驱动磁铁(可以用一块磁铁矿或未来打造的铁制圆盘)。
工作流程: 林凡无需接触风箱,只需站在安全距离外,集中精神,用磁力高速旋转外部的驱动磁铁。通过磁力耦合作用(非接触式传动),驱动磁铁的旋转会带动风箱内部的叶轮同步高速旋转,从而产生持续、稳定、强劲的离心气流!( 爽点爆发:用魔法实现电机原理!)
优势标注: 林凡在草图上兴奋地写下:持续送风、风压风量可调(通过控制磁铁转速)、无需人力往复拉动、安全(操作者远离高温区)、效率极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