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沈墨来家吃饭的日子,定在一个温暖的周末午后。
为了不让气氛过于正式而给沈墨压力,我只安排了最核心的家人在场——我、子豪、承煜,以及刚从外地考察项目回来的瑾妍和晓阳。
启辰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坐立不安,反复确认菜单,叮嘱我们千万别说些让她不自在的话,那紧张劲儿,与他平日洒脱的模样判若两人。
沈墨来时,依旧是一身随性的打扮,素面朝天,手里却郑重地拎着一幅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画作作为礼物。
她有些拘谨,但眼神清澈,不闪不避。
席间,她没有刻意迎合,回答问题时言辞简洁甚至有些直接。
但谈到她的艺术理念和正在为“绿野溯源”创作的装置构思时,整个人便仿佛会发光,那种专注与热忱,极具感染力。
子豪饶有兴致地听着,偶尔问几个关于艺术材料与户外环境适配性的实际问题;
承煜则在她提及某个结构力学问题时,冷静地补充了几句专业意见;
瑾妍和晓阳则以同龄人的视角,与她探讨着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可能。
我看着这意料之外却又异常和谐的画面,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
饭后,沈墨打开那幅画,是一幅充满生命张力的抽象风景,她说这是根据之前去“绿野溯源”采风时的印象创作的。
我们都看得出,那画里,有她对那片土地的理解,或许,也悄然融入了对启辰的情愫。
送走沈墨后,启辰急切地问我们:“爸,妈,怎么样?”
子豪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三个字:“好姑娘。”
我笑着点头:“真实,有才,眼神干净。儿子,好好珍惜。”
启辰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绽放出如同卸下千斤重担般的灿烂笑容。
与此同时,承煜与苏念的感情,也在低调而稳定地升温。
他们的“约会”依旧常常围绕着工作,但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默契早已深入骨髓。
承煜会陪她去偏远的村落寻访老手艺人,默默记录下那些即将失传的技艺;
苏念则会在他为某个商业决策陷入过度理性分析时,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点醒他可能忽略的情感价值。
他们的相处,是灵魂的共鸣,是价值观的契合,是“我懂你的理想,你知我的担当”。
在一个“华曦广场”与“念·承”非遗馆联合举办的盛大文化节圆满落幕后。
承煜没有鲜花钻戒,没有浪漫誓言,只是在送苏念回公寓楼下时,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精心拟定的、关于共同成立一个非遗保护与发展基金的企划书。
“苏念,”他看着她,目光沉静如深海,却涌动着最真挚的暖流。
“我想把我的未来,我家族的资源,都投入到你热爱的事业里。不是赞助,是共同拥有。你,愿意吗?”
苏念怔住了,看着企划书上两人并排的名字,眼眶瞬间红了。
她当然懂,这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是承煜式的、最郑重的承诺。
她用力点头,泪中带笑:“我愿意。”
消息传回家,我们自是欢喜不已。
子豪乐呵呵地说:“这俩小子,一个用艺术装置求婚,一个用基金会企划书订婚,倒是都没离开咱们家的老本行——盖楼和投资!”
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于是,家里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两场婚礼。
承煜和苏念倾向于一场典雅温馨、充满文化底蕴的中式婚礼;
而启辰和沈墨则计划了一场在“绿野溯源”草地上举办的、不拘一格的户外艺术派对。
我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看着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人生大事忙碌、期待,那种充盈的幸福感,弥漫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婚礼前夕,我们全家拍了一张大合照。
我和子豪坐在中间,身边是沉稳的承煜与温婉的苏念。
另一侧是阳光的启辰与个性的沈墨。
瑾妍和晓阳带着他们可爱的孩子站在我们身后。
乐安、乐宸这两个半大小子也已是英姿勃发的少年。
瑾瑜和瑾妍也分别站在两个双胞胎弟弟身边。
镜头定格下这一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最真实的笑容。
望着这张照片,我心中感慨万千。
生命的轮回与传承,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圆满的体现。
我们开创了基业,守护了家庭,而孩子们,不仅继承了事业,更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将爱与责任、智慧与梦想,延伸向了更广阔的远方。
婚礼的钟声即将敲响,如同这个家族故事最华美的乐章,即将奏响。
而我知道,这并非终点,而是又一段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旅程的开始。
血脉与爱,将如同不息的长河,奔流向前,世代绵延。
承煜与苏念的婚礼,选在了一个古色古香、遍植翠竹的园林式酒店。
没有炫目的灯光与喧嚣的音乐,取而代之的是丝竹管弦的悠扬,是身着传统礼服的新人执手行礼的庄重典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