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寒甲御天 > 第127章 朝廷决策

寒甲御天 第127章 朝廷决策

作者:小思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7 00:24:58

夜已深。

养心殿里,炭火烧得极旺,却驱不散那股从骨头缝里渗出的寒意。

皇帝萧衍独自坐在榻上,身上裹着厚厚的狐裘,手里捧着一杯早已冰凉的参茶。他没有喝,只是那么捧着,仿佛那点瓷器的冰凉,能让他混乱灼热的思绪稍微清醒一些。

殿外风声凄厉,像无数冤魂在拍打着窗户。在他听来,那分明是戎族的铁蹄声,是燕国的战鼓声,是五十万大军步步逼近的死亡足音!

“五十万……五十万……”

他干裂的嘴唇无声地翕动着,这两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滋滋作响。

云州城破,卫擎苍生死未卜(他尚不知已被救走),二十万精锐葬送;楚州惨败,李云霄殉国,十万京营子弟血染沙场……帝国的筋骨,已经被一根根敲断了。如今,敌人兵临城下,京都成了一座孤岛,一座即将被血海淹没的孤岛。

逃!

这个字,如同毒蛇,在他心里盘踞了无数个日夜,此刻终于昂起了头,吐出了冰冷的信子。

他是皇帝,是天子!岂能像丧家之犬一样,被蛮夷撵得落荒而逃?史书会如何写他?后世会如何唾骂他?

可……若不逃呢?

城破,社稷倾覆,宗庙被毁,他自己呢?是像前朝末帝一样**殉国?还是被戎族或燕国俘虏,受尽屈辱,牵羊系颈,成为献俘太庙的战利品?

想到那场景,他猛地打了个寒颤,手中的参茶险些泼洒出来。

不!朕不能死!朕是天子,承天命御极四海!只要朕还在,大梁就还在!

南迁!移驾江南!

那里还有半壁江山,还有长江天堑,还有……喘息之机。

这个念头一旦清晰起来,就如同野草般疯狂滋长,压倒了所有的犹豫、耻辱和恐惧。

然而,另一个更现实、更尖锐的问题摆在了面前:谁走?谁留?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挂在墙上的那幅《江山社稷图》,目光最终落在了两个名字上——景恒,景禹。

大皇子萧景恒,嫡出!虽性情急躁,手段狠辣了些,但毕竟是元后所出,名正言顺!这些年来,自己在他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那些教导,那些扶持,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将这万里江山交到他手上吗?若是将他留在京都这必死之地……萧衍的心猛地一抽。那元后临终前含泪托付的场景犹在眼前,他如何能辜负?景恒,必须跟着自己走!他是国本,是希望!

至于四皇子萧景禹……贤名?呵,萧衍眼底闪过一丝冷意。就是这“贤名”,才更让人不放心!他笼络了那么多寒门官员,军中似乎也有些关联,尤其是……南疆那个萧凡!他们之间,是否早有勾结?若是将他带在身边,去了江南,他凭借声望和外援,会不会架空自己,甚至……逼宫篡位?

让他留下!

对,让他留下守城!

若能守住,自然是天佑大梁,皆大欢喜……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若守不住……那他战死殉国,成全了他的忠义贤名,也替自己,替景恒,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还能激励天下人,为大梁尽忠!

一股混合着冷酷、愧疚和如释重负的情绪,在萧衍心中翻滚。他为自己这“一石二鸟”的算计感到一丝寒意,但旋即被求生的**和稳固传承的私心所淹没。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列祖列宗……有些牺牲,是必要的。” 他这样告诉自己,仿佛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次日清晨,紧急朝会。

金銮殿内的气氛,比殿外呼啸的北风更加冰冷肃杀。百官们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龙椅上那个仿佛一夜之间衰老了十岁的皇帝身上。

萧衍没有让臣子们久等,他用一种刻意保持平静,却难掩疲惫和虚弱的语调,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像冰碴子砸在寂静的大殿上:

“众卿……北疆溃败,东线失守,贼寇合围京都,形势之危,亘古罕见。”他顿了顿,似乎在积蓄力气,“为保全宗庙社稷,维系国祚不绝,朕决意……移驾江宁,以江南为基,徐图恢复!”

尽管早有预料,但“移驾”二字真从皇帝口中说出,还是引起了一阵压抑的骚动。

“父皇!不可!”四皇子萧景禹第一个出列,跪倒在地,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京师乃天下根本,民心所系!陛下若弃城而去,军心民心顷刻瓦解!京都若失,则天下震动,恢复大业从何谈起?儿臣愿率军民,死守京都,以待援军!”

他目光灼灼,带着一种殉道者的决绝。他清楚留在京都意味着什么,但他更清楚,一旦南迁,他将彻底失去与萧景恒竞争的资格,甚至性命难保。留下,虽是九死一生,却可能搏出一线生机和巨大的政治声望!

几乎同时,大皇子萧景恒也出列,他的理由却截然不同:“父皇!国不可一日无君!京都危如累卵,父皇万金之躯,岂可置身于险地?南迁乃明智之举!儿臣……儿臣愿护送父皇南下,以尽孝道,并辅佐父皇,重整河山!”他刻意强调了“护送”和“辅佐”,将自己定位为储君和孝子,绝口不提留守。

萧衍看着跪在下面的两个儿子,一个要“死守”,一个要“护送”,他的心偏向哪里,不言而喻。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景禹忠勇可嘉,朕心甚慰。既如此,朕便封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揽京都一切防务!许你临机专断之权,望你不负朕望,守住国门!”

“景恒,”他转向大皇子,语气明显缓和,“你身为嫡长,责任重大,便随朕同行,协理政务,以备咨询。”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这分明是将四皇子置于死地,而将大皇子带在了身边,继承人的归属,几乎已昭然若揭!

萧景禹猛地抬头,看向龙椅上的父亲,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愤怒,以及一丝彻底的心寒。他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磕了一个头,额头触及冰冷的地砖,发出一声闷响。

“儿臣……领旨!”

萧景恒心中狂喜,面上却做出悲痛状:“父皇!四弟他……”

“不必多言!”萧衍打断他,挥了挥手,仿佛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南迁之事,由陈相总揽,各部即刻准备,三日后……启程!”

南迁的决定像风一样传开,整个朝廷彻底陷入了最后的疯狂与混乱。收拾行装,抢夺资源,安排退路……没有人再关心城防,没有人再在意百姓。

然而,就在这一片末日逃亡的景象中,一个苍老却异常坚定的声音,在又一次混乱的朝会上响起,反对的却不是南迁,而是另一个更加屈辱的提议——求和。

提出求和的,是礼部尚书,他颤巍巍地出列,陈述着“忍一时之辱,保宗庙百姓”的论调,甚至提出了可向戎族或燕国称臣纳贡,割让江北土地的方案。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啊!只要保住宗庙,他日未必没有复起之机!若玉石俱焚,则万事皆休矣!”老尚书声泪俱下。

一时间,不少已被恐惧压垮的官员纷纷附和。仿佛只要低下头,递上降表,就能换来苟延残喘。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宰相陈松,缓缓走了出来。

他年事已高,步履有些蹒跚,但腰杆却挺得笔直。他先是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些主张求和的官员,那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让不少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然后,他面向龙椅上的萧衍,深深一揖,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陛下!老臣,反对求和!”

大殿内顿时一静。

萧衍也皱起了眉头:“陈相?事已至此,若能免于兵祸……”

“陛下!”陈松打断了他,这在以往是绝不敢想象的大不敬,但此刻,他似乎已无所顾忌,“戎族、燕国,乃虎狼之性!其兴兵至此,所求者,岂是区区岁贡、几座城池?他们要的,是亡我大梁之国祚,绝我华夏之衣冠!称臣纳贡,无异于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今日割江北,明日他们就会索要江南!直至将这万里山河,吞食殆尽!”

他越说越激动,苍老的面容因激愤而泛起潮红:“况且,陛下乃中原之主,天命所归!向蛮夷僭主屈膝称臣,将来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有何面目对天下亿万黎民?此议,断不可行!非但不能求和,更应昭告天下,誓死抗敌!纵使……纵使城破国亡,也当让胡虏知晓,我汉家儿郎,有宁折不弯之脊梁!”

他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如同暮鼓晨钟,敲醒了一些尚有血性的官员。

“那依陈相之见?”萧衍语气复杂。

陈松深吸一口气,决然道:“老臣,愿留下!辅佐四殿下,共守京都!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他没有要求皇帝留下,因为他知道皇帝的心已经飞去了江南。他只是选择了一条与这座城,与这个王朝的尊严,共存亡的道路。

萧衍看着这位追随自己多年的老臣,看着他眼中那股决绝的死志,心中五味杂陈。有愧疚,有动容,也有一丝解脱——有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留下支撑场面,他南逃的路上,或许能少些骂名。

“……准奏。”他最终,只能吐出这两个字。

朝会散了。

皇帝带着他的私心、恐惧和一部分官员,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南逃。

四皇子萧景禹带着悲愤和一丝被抛弃的怨恨,走向了注定惨烈的城墙。

而老宰相陈松,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像一棵即将被狂风暴雨摧折的老松,挺直了脊梁,走向了他为自己选择的,忠臣的末路。

京都的天空,乌云密布。

一场比战争更残酷的人性考验,才刚刚开始。南迁的队伍,能否顺利出走?留下的守军,又能支撑几时?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那越来越近的五十万大军的铁蹄声中,和南方那片令人捉摸不透的沉默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