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寒甲御天 > 第96章 虎骨铸成不灭城

寒甲御天 第96章 虎骨铸成不灭城

作者:小思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7 00:24:58

镇南王萧凡那首《虎啸营》的诗,在士林中的传唱热度尚未完全消退,一股阴冷的暗流便已悄然涌动。

最先发难的,是都察院一位名叫周廷的御史。此人是大皇子萧景恒的忠实拥趸,以言辞犀利、善于揣摩上意着称。在一次例行朝会上,当讨论完漕运事务后,周廷突然出列,手持笏板,朗声道:

“陛下,臣有本奏!”

皇帝萧衍抬了抬眼皮:“讲。”

周廷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提高:“臣弹劾镇国镇南王萧凡,恃功而骄,沽名钓誉,暗中结纳士子,图谋不轨!”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虽然弹劾功臣是朝堂常态,但如此直指“图谋不轨”的重罪,还是让不少官员心头一跳。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站在武官队列前列、神色平静的萧凡。

萧凡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周廷弹劾的是别人一般。

“周御史,”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弹劾亲王,非同小可。你有何证据?”

“陛下!”周廷似乎早有准备,侃侃而谈,“证据便是近日在士林学子间广为流传的那首《虎啸营》诗!此诗看似颂扬将士英勇,实则包藏祸心!‘啸声绝处是归程’,岂非暗示将士只知有王爷,不知有朝廷?‘虎骨铸成不灭城’,更是将虎啸营凌驾于国家城防之上,俨然以王爷私兵自居!此乃其一,煽动军心,混淆忠义!”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皇帝和众人的反应,继续道:“其二,此诗刻意在科考期间流传,引得无数不明就里的学子争相传颂,对王爷推崇备至。王爷手握重兵,镇守南疆,如今又意图染指士林清议,其心叵测!此非沽名钓誉、笼络人心而何?长此以往,天下士子只知有镇南王,而不知有陛下,有朝廷矣!此风断不可长!”

这番话可谓诛心之极,将一首祭奠将士的诗,硬生生与“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联系起来,扣上了天大的帽子。

立刻有几位御史出列附和,言辞虽不如周廷激烈,但意思大致相同,都认为萧凡此举逾越了人臣本分,需要警惕。

大皇子萧景恒站在皇子班列中,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这正是他授意的一步棋,目的就是要将萧凡架在火上烤,破坏其在士林中的良好形象,并引发皇帝的猜忌。

宰相陈松则老神在在地垂着眼皮,仿佛在打瞌睡,但偶尔抬眼扫过萧凡和周廷的目光,却透着精明的算计。他乐见大皇子与萧凡争斗,自己好坐收渔利,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再添一把火。

面对汹汹弹劾,萧凡终于出列。他并未急于辩解,而是先向皇帝躬身一礼,语气平稳至极:

“陛下,周御史所言,臣,闻之惶恐。”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看向御座上的皇帝:“《虎啸营》一诗,确是臣所作。然,其初衷绝非周御史所揣测那般不堪。南川一役,虎啸营将士伤亡惨重,十不存一。臣每念及此,心痛如绞。此诗,乃臣于战事结束后,祭奠英灵、寄托哀思之作,仅此而已。”

他顿了顿,声音带上一丝沉痛:“‘啸声绝处是归程’,是哀悼勇士魂归天地;‘虎骨铸成不灭城’,是祈愿英灵永护疆土;后两句亦是寄托我边军将士保卫家国、虽死犹生的信念。若将此等缅怀先烈、激励士气之心,曲解为结党营私,臣,实不知该如何自处。”

他的辩解有理有据,情感真挚,与周廷上纲上线的攻讦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中立官员微微颔首,觉得萧凡所言更合情理。

萧凡继续道:“至于诗词流传于士林,臣更是始料未及。臣久在军旅,于士子交游一道甚是生疏,从未有意传播。或许是军中儿郎感念同袍,无意间流出,亦或是确有学子敬佩边军忠烈,自行传诵。臣若因此获罪,岂不令边疆将士心寒?”

他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是否会让将士心寒”的高度,这是皇帝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陛下,”萧凡最后深深一揖,“臣之一切,皆陛下所赐。臣之忠心,天地可鉴。若陛下觉得此诗不妥,或有碍观瞻,臣请陛下下旨,严禁传诵,臣绝无怨言。臣只愿竭尽全力,为陛下守好南疆门户,余者,不敢亦不愿多虑。”

以退为进!主动请求皇帝下旨禁诗,既表明了服从的态度,又将皮球踢回给了皇帝——若皇帝真的下旨禁了一首祭奠英烈的诗,传出去会是什么影响?

皇帝萧衍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他目光深邃,扫过跪在地上的周廷,又看了看神色坦然的萧凡,最后掠过眼神闪烁的大皇子和不动声色的陈松。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等待着皇帝的裁决。

良久,皇帝缓缓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首诗罢了,缅怀将士,激励士气,本是好事。周御史所言,虽有忧国之心,然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小题大做。”

这话等于是直接否定了周廷的弹劾。

周廷脸色一白,伏地不敢言。

但皇帝话锋随即一转,看向萧凡:“不过,镇南王,你如今身份不同往日,乃国之重器,宗室楷模。言行举止,确需更加谨慎,授人以柄之事,能免则免。诗既已作,流传便流传吧,但日后此类事宜,当以国事为重,少涉风月笔墨。”

一番话,既安抚了萧凡,驳回了弹劾,又 subtly(巧妙地)警示了萧凡要低调,可谓滴水不漏。

“臣,谨遵陛下教诲!”萧凡恭敬应答。

“退朝吧。”皇帝起身,拂袖而去。

这场突如其来的弹劾风波,看似以萧凡的胜利告终,但朝堂之上的暗涌,却因此更加湍急。

朝堂上的较量暂时平息,但市井坊间的舆论战却刚刚开始。

很快,各种针对萧凡的流言蜚语开始悄然散播:

有的说萧凡居功自傲,在府中私制龙袍,有僭越之心;

有的说萧凡与留质的南川阿莎公主暗通款曲,有不臣之举;

更阴险的说法是,萧凡在南疆拥兵自重,截留赋税,蓄养死士,准备效仿前朝藩镇割据……

这些流言编造得似模似样,细节丰富,而且传播渠道隐秘,难以追查源头。显然,这是大皇子或陈相势力不甘心朝堂上的失败,转而利用地下手段,试图从舆论上抹黑萧凡,破坏其民望。

酒楼茶肆中,原本一边倒推崇萧凡的风气开始出现杂音。一些原本敬佩萧凡的学子也开始产生疑虑,毕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镇南王府自然也听到了这些风声。

铁铉面色凝重地向萧凡汇报:“王爷,流言恶毒,是否要属下派人追查源头,予以惩戒?”

萧凡正在书房擦拭一柄佩剑,闻言动作未停,淡淡道:“查?如何查?源头必是那几个老对手,查出来又能如何?难道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难道就任由他们污蔑?”铁铉不甘道。

“污蔑?”萧凡放下佩剑,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跳梁小丑,徒呈口舌之利罢了。他们越是这样,越是说明他们手中没有真正的把柄,只能靠这种下作手段。”

他走到窗前,看着院中练武的亲卫:“真正的根基,在南疆,在虎啸营,在数万边军将士的心中。只要军心不乱,这些流言蜚语,不过是清风拂山岗。传令下去,府中上下,对此类流言,不听、不信、不传,一切如常。若有外人问起,只需言‘王爷一心为国,清者自清’。”

他选择了一种极高姿态的应对方式——不屑一顾。这种态度,反而让一些明眼人觉得流言的可信度不高。

然而,萧凡的沉默并未让风波平息。真正的反击,来自于士林内部。

并非所有学子都盲从流言。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那些真正研读过经史、关心国事的寒门学子,开始自发地为萧凡辩护。

他们或是在诗会文社中慷慨陈词,指出弹劾和流言的荒谬之处;或是撰写文章,赞扬萧凡的功绩与忠勇,驳斥那些不实之词;甚至有人将萧凡在南疆的战绩与古代名将相比,认为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场关于“武勋与文治”、“忠诚与猜忌”的大辩论,在士林之中悄然展开。支持萧凡者,多钦佩其卫国之功,认为国家不可无此栋梁;反对者(或受引导者)则多强调礼法规制,担心权臣祸国。

这场辩论本身,就将萧凡的影响力进一步扩散,使其成为了士林无法忽视的一个符号。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四皇子萧景禹的门客,也在暗中推波助澜。他们并非直接为萧凡呐喊,而是巧妙地引导辩论方向,将矛头指向那些“尸位素餐、只会攻讦功臣”的“朝中朽儒”, 巧妙地为大皇子党和陈相党拉仇恨,同时将自己包装成看重实务、赏识英才的形象,为萧景禹吸纳人才造势。

数月过去,这场因一首诗引发的舆论风暴,表面上看逐渐平息了。皇帝的态度明确,萧凡自身根基稳固,加上部分士林的声援,使得大皇子等人的这次攻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萧凡依旧低调地待在王府,处理军务,准备婚事,仿佛一切从未发生。但只有他最核心的部下才知道,南疆的军备从未松懈,虎啸营的训练更加严苛。王府的防卫,也悄然提升到了最高等级。

大皇子萧景恒虽然恼怒,却也暂时无可奈何,只能将恨意埋藏更深。

宰相陈松则如同最耐心的猎手,继续等待更好的时机。

这一日,萧凡收到冷锋从南疆来的密信,信中详细汇报了虎啸营重建的进展,新兵已初步成型,士气高昂。信的末尾,冷锋写道:“…南疆稳如磐石,王爷勿虑。然京中险恶,万望珍重。但有召唤,虎啸必千里驰援!”

萧凡将信纸凑近烛火,看着它缓缓燃成灰烬。

窗外,帝都依旧繁华似锦。但萧凡知道,那平静的水面之下,暗礁已然密布。经此一役,他与朝中敌对势力的矛盾更加公开化和尖锐化。未来的斗争,将更加凶险。

他提起笔,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缓缓写下一个“静”字。

静,不是退缩,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相信,真正的雷霆,往往发于无声之处。

而那首《虎啸营》的诗,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回荡在这座帝国的上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