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寒甲御天 > 第67章 入京伊始

寒甲御天 第67章 入京伊始

作者:小思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7 00:24:58

镇南王萧凡的车驾抵达京郊时,已是黄昏。并未有盛大的迎接仪仗,只有礼部一名郎中按制前来引导,安排其入住专供藩王入京居住的皇家驿馆——澄瑞园。此举看似合乎规矩,实则透着几分冷遇,与萧凡镇守国门、手握重兵的身份不甚相符。

驿馆之内,虽陈设华美,却总透着一股疏于打理的清冷。萧凡神色平静,安然入住,随行亲卫则迅速而无声地接管了院落各处的防卫,动作娴熟,戒备森严,令驿馆原本的仆役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翌日清晨,萧凡尚未出门,麻烦便已上门。

首先发难的是御史台。几名御史联名上奏,弹劾镇南王“僭越”、“骄纵”。罪名有二:其一,入京所带亲卫远超规制(按制藩王入京亲卫不得超过五十,萧凡明面二十,暗中所伏并未暴露,此条实为试探与恶心人);其二,其亲卫竟擅自接管驿馆防务,视皇家规矩如无物,是对陛下的大不敬!

奏折如同闻到血腥味的苍蝇,第一时间便被呈送御前。同时,消息也在京城官场迅速传开,显然有人推波助澜。

大皇子一系的官员更是趁机在各类场合散布言论:“镇南王久在边关,怕是忘了京城的规矩了。”“如此行事,莫非真将南疆视为私土,连陛下亲赐的驿馆都信不过?”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礼仪”攻势,萧凡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他既未暴怒,也未急于上殿自辩,而是从容不迫地让随行文吏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梁律·仪制篇》以及《宗藩例律》,直接前往负责宗室事务的宗正寺。

在宗正寺,他面对几位宗室老王爷和宗正寺官员,不卑不亢,逐条反驳:

“《梁律》规定,藩王入京,亲卫不得超过五十。本王此次明面随行亲卫仅二十人,何来超制之说?莫非御史大人们连数都不会点了?”

“至于接管驿馆防务……澄瑞园年久失修,本王入住时,见防卫松散,仆役懒散,唯恐有负圣恩,未能保障陛下所赐园囿安全,故令亲卫暂代巡视之职,此乃尽责之举,何来僭越?若宗正寺觉得本王多事,大可立刻派遣得力人手接管,本王乐得清闲。”

他语气平和,引经据典,将两条罪名驳得干干净净。反而倒打一耙,暗示御史台无事生非,宗正寺管理不善。

宗正寺的几位老王爷本就对萧凡这类实权藩王有些忌惮,又见他占理,且确实不想卷入朝争,只得和稀泥,表示会加强驿馆管理,并将萧凡的“解释”上报陛下。

皇帝萧衍看到双方说辞,只是淡淡一笑,批了句“知道了”,便将御史的弹劾留中不发。这第一波明面上的刁难,被萧凡以对规则的熟悉和冷静的态度轻易化解。

次日,乾元殿单独召见。

这是萧凡此次回京的核心。君臣相见,萧凡依礼参拜,一丝不苟。

皇帝萧衍并未提及御史弹劾之事,而是直接切入主题:“萧爱卿,南阙之事,朝议纷纷。四皇子所献之策,你以为如何?”

萧凡早已准备充分,从容应答:“陛下,四殿下‘进取稳健、以南阙制南阙’之策,高屋建瓴,臣深表赞同。南阙经年内斗,民生凋敝,强弩之末,确乃我用兵之良机。然……”

他话锋一转:“然其地多瘴疠,山高林密,民风彪悍且部落林立,人心涣散。若操之过急,或过于依赖招抚,恐重蹈前朝覆辙。臣以为,当以‘剿抚并用,以剿促抚’为上。”

他详细分析了南阙主要部落的态势、木赤与兀术的剩余实力、地理环境的优劣,提出了一个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集中精锐,选择一二个关键区域或摇摆不定的大部落进行雷霆打击,以此震慑其他部落,迫使其心甘情愿接受“招抚”,如此方能事半功倍。同时,他也强调了粮草、药材、以及熟悉地形的向导的重要性。

他的奏对,既有对四皇子策略的肯定(给足了皇帝和四皇子面子),又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更狠辣、更务实的修正,展现了他作为一线统帅的丰富经验和战略眼光。

皇帝萧衍听得十分仔细,不时发问,萧凡皆对答如流,数据详实,判断精准。

“如此说来,爱卿仍需朝廷大力支持?”萧衍最后问道。

“非为臣需,实为社稷需,为陛下之伟业需。”萧凡巧妙回答,“南阙若定,南方百年无忧。然此战关乎国运,若无充足准备,臣恐有负圣恩。”

萧衍沉吟片刻,未置可否,只是道:“爱卿所言,朕已知悉。具体方略,容朕与内阁、兵部再议。爱卿一路劳顿,先在京中好生歇息几日,随时听召。”

奏对结束,表面平和,实则机锋暗藏。萧凡既展示了能力和忠诚,也巧妙地提出了要求,并将皮球踢回给了皇帝和朝廷。

明面的风波暂时平息,暗地里的绊子却接踵而至。

其一,离间。 很快,京城便有流言传出,说镇南王对四皇子的策略不以为然,在御前大肆驳斥,声称书生之见误国。同时又有人私下向大皇子一系透露,说萧凡盛赞四皇子贤明,远胜某些人(暗指大皇子)。

此举恶毒,意在同时挑起萧凡与四皇子、与大皇子的矛盾。

萧凡闻之,只是一笑置之,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澄清。反而在一次皇室小型家宴上(皇帝并未出席),主动向四皇子萧景禹敬酒,直言:“殿下之策,深得兵法‘上兵伐谋’之精要,臣在南疆实践,深感受益匪浅,仅略作补充以适应实地情况罢了。”态度坦诚,给足了萧景禹面子,也让流言不攻自破。至于大皇子那边如何想,他并不在乎。

其二,刺探。 澄瑞园周围,明显多了许多形迹可疑的“闲人”。更有甚者,竟有宵小之辈试图夜间潜入,目标直指萧凡随身携带的文书箱箧。然而,这些人都被萧凡提前布置的暗哨无声无息地解决或驱逐,连一点水花都未能泛起。

其三,拉拢与腐蚀。 接下来几日,登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有明目张胆送来重礼希望“结交”的豪商,有拐弯抹角打探南疆军务物资需求的官员,甚至还有代表某些权贵送来绝色歌姬的……萧凡一律闭门谢客,所有礼物原封退回,态度鲜明地划清界限。

其四,旧账与新忧。 忽然有御史旧事重提,翻出当年萧凡初到南疆时,为快速稳定局势,曾以雷霆手段剿灭几个不服王化的山寨,杀戮过重,有“嗜杀”、“有伤天和”之嫌。同时,南方某郡突然上报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请求朝廷紧急调拨粮草,而该郡的粮仓本该有大量存粮以备南疆不时之需。

前者是攻讦萧凡个人品德,后者则是试图从实际利益上切割本该支援南疆的物资。

对于“嗜杀”的指责,萧凡直接让幕僚将当年那些山寨劫掠边民、袭击官军的累累血案整理成册,连同朝廷当年的剿匪批文一并公之于众,冷冷地反问:“对豺狼仁义,便是对百姓残忍。莫非御史大人认为,该任由其屠戮我大梁子民?”

而对于洪灾索粮,萧凡并未直接反驳,而是通过兵部提出:可先从南疆军粮中紧急调拨一部分支援灾区,但请朝廷务必在三个月内补足,并额外增拨一成以弥补南疆可能因提前调粮而产生的风险。此举既顾全了大局,又将难题抛回给了朝廷——若不同意,则见死不救;若同意,则南疆粮草问题反而可能获得更多解决。

萧凡如同一位高超的弈者,在京城的漩涡中心,从容不迫地应对着来自各方的明枪暗箭。他心思缜密,准备充分,反应迅速,时而以理服人,时而以退为进,时而强硬反击,将种种算计一一化解。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只是开胃小菜。

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皇帝最终的态度,宰相陈松的底牌,大皇子的下一步,以及那位深藏不露的四皇子,都尚未真正亮出爪牙。

萧凡在京城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