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室中,金属片被固定在特制支架上。
随着一声令下,一道能量光束击中了金属片。
所有人都预期会看到金属片被瞬间蒸发或穿透,然而金属片不仅完好无损。
表面还泛起了波纹,似乎在吸收并重新分配能量。
“完美。”沃尔科夫点头,“它的能量吸收和传导特性远超我们的预期。
在承受极端过载和高能武器攻击时,它能保持结构完整。”
设计师们围在全息投影前,展示着“祝融“的最新外形设计。
“天枢模拟的数百万种宇宙生物飞行姿态的分析和优化,得到了这个结果。”
主设计师解释道,“一种融合了猛禽与深海鱼类的仿生可变翼气动布局。”
沃尔科夫审视着投影中那个外形。
“这不仅是一架战机,这是一件艺术品。”
“艺术要为实用服务。”
何强说,“这种设计不仅要让祝融在大气层内拥有超凡的机动性,
更要确保它在宇宙真空中能实现最高效的矢量推进和姿态控制。”
沃尔科夫向设计师们点头:“再优化翼型。
我要看到它既能在地球大气层内做出让人类飞行员窒息的机动,
又能在真空环境中实现精准的毫米级位置控制。”
一周后,隐形技术研究部门。
索菲亚将一块特殊的材料板展示给何强:“这是幻光迷彩的最终原型。
由纳米机器人集群构成,可主动调节光学和电磁反射特性。”
她轻触材料板一角的控制装置,整块板立刻发生变化,从深黑色转为几乎完全透明,
随后又调整为与背景环境完美融合的迷彩模式。
“它能吸收99.7%的雷达波,同时根据背景环境实时改变表面的光线折射特性。”
索菲亚解释道,“配合我设计的电子干扰和反侦察模块,祝融在战场上将如同幽灵。”
何强点头,又问:“战场感知系统呢?”
索菲亚切换到另一块全息显示屏:“我称它为全知之眼,集成了量子纠缠雷达、引力波传感器、暗能量波动探测器以及覆盖360度无死角的多维光学探头。
它能在数5万公里外精准锁定并同时追踪数百个高速移动目标。”
“最强的猎人需要最敏锐的感官。”何强说。
舰载人工智能实验室,嫦娥通过全息投影与研究团队沟通。
“驾驶舱设计采用了何强最新的神经元直连技术。”
她说,“但考虑到并非所有驾驶员都能达到何强本体的精神力水平,
因此我们配备了一个独立的舰载人工智能辅助作战系统。”
投影屏上显示出一个流动的、类似火焰形态的数据构造体。
“祝融之魂,“嫦娥介绍道,“基于我的核心算法但经过特定优化,专为空战和太空作战环境设计。
它能辅助驾驶员进行目标锁定、火力分配、威胁规避和战术规划,
更能在特定情况下接管战机,执行预设的半自主作战任务。”
一位研究员提问:“这是否意味着祝融可以完全无人驾驶?”
嫦娥沉默了片刻:“从技术上讲,是的。但最高效的作战模式仍然是人机协同,
驾驶员的直觉和创造力与AI的计算能力和反应速度相结合,将产生1 1大于2的效果。”
“另外,“嫦娥补充道,“每一架祝融战机的AI都设有严格的伦理约束协议,
确保其行为符合乾坤之域的核心价值观。
包括但不限于:优先保护无辜生命,避免过度杀伤,遵循最低必要武力原则等。”
研究员们对视一眼,有些惊讶于一个AI主动提出武器系统的伦理约束。
这在传统军工领域是极为罕见的。
何强走进一个巨大的会议室,这里聚集了祝融项目的所有部门负责人。
“基于统一的祝融基础平台,我们将开发四种主要衍生型号。
每种型号针对不同的作战任务。”
全息投影中显示出四架外形相似但细节各异的战机。
“祝融-甲,天擎型。重型制空战斗机,搭载双联粒子炮和高超音速空空导弹,追求极致的空中格斗与拦截能力。”
“祝融-乙,洞察型。多功能侦察和电子战机,核心装备为传感器阵列和电子战套件,是我们舰队的眼睛和耳朵。”
“祝融-丙,焚灭型。重型攻击机,主要武器为高能等离子集束炸弹,未来可升级为搭载战术级反物质弹头,是攻坚破甲的铁拳。”
“祝融-丁,仁心型。多用途运输和搜救机,拥有更大的模块化舱室和先进的战场急救与工程修复单元,是战场上的守护天使。”
何强停顿了一下:“我希望大家注意到,我们的设计中包含了仁心型,这不是偶然。
乾坤之域虽然做好了战斗准备,但我们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推动科技进步。
即使是在最激烈的战斗中,我们也不会忘记人道主义原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