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强望着实验台上的金属块,目光专注。
这块泛着暗沉光泽的金属是从火星地下飞船残骸中打捞回来的。
经过对第一层数据的破译和吸收。
何强的理论基础得到了提升,有能力探索这种物质的本质。
嫦娥,启动材料分析流程。
调动起源岛材料实验室所有设备,分配天枢量子超算百分之四十算力用于数据处理。
明白。
嫦娥回应,她的二号躯体走到实验台前,双手操作精密仪器,
分析方案已制定,分为四个主要环节。
实验室各处的设备同时启动,发出嗡鸣声。
主要环节一:原子级物质分解。
嫦娥将一块指甲大小的金属样品放入容器中。
何强点头,接入神经界面,调动精神力。
这个过程需要他亲自操作——物质分解是系统留下的核心功能,只有他能使用。
精神力探入金属内部。
何强眉头紧锁。
在微观尺度上控制物质分解的过程需要精确操控和巨量能量供应。
凤凰一号聚变堆功率提升至百分之七十。
实验室深处,最新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增大了输出。
何强感受到更多能量通过导管涌入,支持着他的操作。
金属样品开始发光,从暗红变成明亮的橙色,最后达到白色。
与普通金属熔化不同,它的形状没有改变,表面也没有液化。
何强的精神力深入到原子层面,层层剥开这种物质的奥秘。
每分离出一种元素,数据就被嫦娥实时捕获并分析。
检测到异常元素构成。
样品中含有至少七种地球元素周期表上不存在的超重元素,原子序数估计在120至130之间。
何强眼中闪过震惊,但动作没有停顿。
这些理论上不稳定的超重元素,在这种金属中却长期存在而不衰变。
更奇怪的是它们的原子结构。
这些超重元素的电子排布呈现前所未见的量子态叠加模式,
核外电子能够在多个能级之间快速跃迁而不遵循常规量子理论预测。
同时,其他分析也在进行。
高能粒子加速器中,样品薄片被各种能量的粒子束轰击;
极端环境模拟舱内,另一块样品被置于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
数十万大气压的超高压以及强辐射环境中。
经过六小时分析后,嫦娥整合了所有数据,初步结论令人震惊。
这种金属——我暂且称之为火星神金——具有一种独特的超晶格结构。
它不仅含有超重元素,更重要的是,
这些元素与其他稀有金属原子之间形成了一种遵循分形几何学的复杂量子键合网络。
何强凝视着投影,这种材料的复杂度远超他的预期。
即使有了提供的先进材料学知识,理解它的全部奥秘仍然困难。
它的性能呢?
远超我们之前的测试结果。
强度是深海振刚的4.2倍,韧性提高2.7倍。
能量吸收能力很强,不仅能吸收动能,还能高效吸收多种高频能量辐射,
包括强电磁脉冲和部分粒子束。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超高能环境下,
它对周围空间中极其微弱的暗能量背景波动展现出可测量的共振响应。
何强猛地抬头。暗能量响应?你确定?
肯定。
虽然响应极其微弱,但确实存在,而且具有明确的周期性和方向性。
实验室陷入沉默。
何强思考着这一发现的意义。
暗能量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与之相关的技术可能会改变人类文明轨迹。
而这种材料竟然具备与暗能量交互的潜力。
能否复制它?何强问道。
嫦娥摇头:以现有技术,几乎不可能。
这些超重元素的制造就是一道鸿沟,更不用说控制其超精密的晶格结构了。
何强陷入沉思。
他拥有的火星神金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但如果能够解析其核心特性,并将部分特性移植到现有材料上...
我们可以尝试物质融合。
以现有的火星神金为模板和催化剂,与深海振刚和星尘合金进行原子层面的融合。
嫦娥立刻理解了他的想法:目标是创造一种性能介于两者之间的复合材料?
正是。我们不追求完美复制,而是提取其核心特性,创造一种可实际应用的次级材料。
何强立即着手准备融合实验。
物质融合比分解更复杂、风险更高,需要精确控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一旦失控,不仅样品会毁损,实验室也可能遭受破坏。
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融合过程中能量突然失控,引发了微观爆炸。
样品一角被气化,实验舱的防护罩也被高温熔融了一块。
何强没有气馁。
他与嫦娥详细分析了失败原因,调整了能量输入曲线、原子配比和融合路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